2014/08/20|水牛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陳永興
南方島嶼的耕耘者
-
講者 | 陳永興
-
時間 | 2014/08/20(三) 19:00~21:00
-
地點 | APPLE UNION艾波學院 |臺中市西屯區惠中路二段59號1F
-
電話 | 04-22529721
打造一個不賣書的書店、建造一所能放眼都是稻田的小學、號召全村拾起創意改造家園成為藝術村,他,是陳永興。堅持在地,堅持做好每一個小物件,堅持享受"原風景"的地域建築師。
來自桃園的陳永興,因為喜愛台灣的農村、台灣的大地,因緣際會之下,到了台南土溝深耕,很多人不明白,台灣有那麼多可以一展長才的地方,為什麼會選相對於都市或家鄉較偏遠的地方來發展?陳永興說:「以大嘉南平原為舞台,後壁土溝村的農村作為創作基地,展開一系列不同尺度及規模的設計創作及空間探索活動。」
這樣的經營模式是一條人煙較稀少的路,但令人鼓舞的是在地屬偏鄉的土溝村,漸形成一個設計團隊群聚效應,越來越多跨領域登記的設計及藝術創作團隊進駐,期待這樣的改變,讓世界看見屬於台灣農村的力量成長茁壯!
筆記分享
我在象集團前前後後加起來將近二十年,大象的動作就是慢,慢的動作裡面一步一步的理解工作方法的背景,發現一種方法叫做「尺度」,就是用尺度來理解這個環境,當然我們生活環境裡面有各種的尺度,尺度的觀念大家習慣用10的一次方或類次方來做1:1,1:10,1:100,1:1000,以此類推可以推論到宇宙的尺度。相反地,也可以一直縮小到原子、分子這樣細微的尺度,所以用10的次方來推論的時候,要「有系統的理解我們的尺度」。
從尺度的概念來理解,不必大到宇宙尺度或小到原子分子的尺度,我們從生活環境的尺度來掌握就容易理解。比如用google地圖找到一個城市,那從找到的城市上面看到都市的集中地區,密度較高的地區中間有河川、旁邊是針葉林,這樣的尺度大約1:100,000左右,容易理解大的地景的空間結構關係;拉近一點到 1:10,000或者1:1000,就能理解都市邊緣的鄉鎮地區邊界地帶、更細的環境與地景的結構,解讀街道的問題,也就是空間比例的公共場所;再貼近一點1:100,就是一個場所的尺度,看到一個學校、建築物的配置、廣場和樹、生活家居等。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用生活環境的六個尺度來梳理我們認識的環境。
若以比例尺作為橫軸,縱軸分成三個領域:一個是自然環境的領域,第二個是人文設計的領域、第三個是實質空間的領域。自然領域包含荒野、高山、人無法趕到的或無法經營的,一次的自然和二次的自然;人文設計涵蓋環境的歷史、人的生活、教育環境及文化環境;實質的空間、目前的建設成果、交通建設、行為等,以這個表格來觀察,作為創造與設計的一個任務或一個累積的基礎。第二件事情:立足點的確立。不管我們今天哪裡,把現在所立足的位置,習慣性用一個「魚眼地圖」畫出來,像在一個魚眼的世界、我們所在的位置是密度最高、認知密度最高的地方,但是也不能排除從這邊發散出去,周圍的方位或大的地基、河川、森林、都市的環境等等,所有這些的因子都會影響到現在要從哪裡去改造。透過描繪這個地圖的過程中,你不會忘記現在所處的環境其實是一個大環境裡面的索引,觸角和敏銳度要往無限的四周去延伸,所以這樣子的魚眼地圖,在做環境規劃甚至是做建築、做學校都這樣子去畫看看。
以前我看前輩或一個師傅級的人物每次去做環境調查或是旅行,無時無刻在素描,一直在對環境做記錄。這一套方法養成了我的工作習慣,一個認知環境的手段,無時無刻對環境做一個理解。設計、景觀建築師也好、建築師也好,最後的任務是要去創造。我們只是透過類比人類學的方法,或是類似社會學、社區營造的方法,去發現的這些過程最後的任務就是:由發現而創造。在宜蘭親水公園裡面,所有人都非常實驗性的研究,當然這也是以宜蘭為中心來對材料的探索,我剛退伍到工地的時候,除了白天做建造之外,其實很多的時間都是對材料的研究。這些發現的方法就是一邊在做設計、一邊探索、一邊找素材、一邊找環境跟色彩的習慣,就創造出第一個作品──宜蘭冬山河親水公園。他們前面的環境研究時間拉很長,一直在修正,我整理出象設計集團的七個原則,同時納入我自己的工作方法做歸納:
第一個是「場所的表現」---放在第一位是有道理的,比如說今天工作在宜蘭、一個在台中一個在台南或者在琉球或東京或在上海都一樣,那每一個建築也好或景觀,就是要表現在地生活場所的一個氛圍,作品是為了要滿足當地的氣候條件、人文條件,在這樣的基礎上所產生出來空間的創作,自然而然的表現在地環境。所以場所「在地性」是第一重要的事情。
第二是「環境回歸到每一個創始的空間本質」。我們常常會思考今天我要設計一個學校、還是設計一個公園、或設計一條道路、或設計一個building,設計一個圖書館,常常我們會被約定俗成像,被功能所侷限住。事實上這些事情是有趣的,比如公園,不一定純粹就是一個公園,它還有其它多元的功能;一條道路不只是一條交通的動線而已,道路如果放在村落裡面,它可能是小孩子一個遊樂場所、可能是一個社區的客聽;學校也不純粹是一個學習的場所,它是一個社區的可能、開放給社區的公共場所。所以我們規劃的宜蘭親水公園也一樣,公園不止是公園,可能是一個特殊、厲害的公園。所以,從這個角度,我們把空間環境分四種來重新思考理解,這是第二件事情,每一個被賦予任務的時候,重新定義,再重新詮釋、理解被賦予的到底是什麼東西。
第三是「空間的多樣性」,在同一個地方來自各路英雄好漢,有年輕的,也有年紀長的一個場所。其實應該能夠有包容度讓不同的人在這裡活動的時候能夠得到它的需求。甚至呼應環境的時候,它會有各種不同的變形,所以一個空間場上,不是一個機能而是更均質、多樣的。
第四就是就在建築物,它是人造物,也是人身體感官的延伸。所以建築會跟我們的呼吸、跟我們的脈動做連結,跟氣候條件連結在一起。
第五就是跟環境自然的關係,是包容它,是跟它一種互動進而喜愛它。
第六件事情是曖昧模糊,用廣義的方式來解釋,比如說騎樓是商業行為又是通道,有時候又是作業的場所,所以一個空間有它的曖昧性,不同的地點環境會有不同可能的意涵。
第七是實地建設,透過自立營造的方式讓景物跟環境產生互動關係,或者說對一個構法、或者對一個業主,有時候把業主拉進來一起對環境有共同程度參與的方法。當然學設計的人也是一樣。不是老師在一個電腦的框框裡面,或者在工作上面講,你一定要自己去施工的場所自己放下身段去參與、去創作、去體驗。透過這樣子的程序,其實有很多事情是會更深刻的,這種緊密的連結關係會促成我跟業主之間的共識。
我記得過去這幾年,有一個基金會叫做空間母語,他們辦很多地域建築的事情。羅時瑋老師當時分享地域建築就是這七個觀念。地域的關係,就是對這個環境關係、對空間的地域性、環境建築的概念。基本上可以用這七件事情來解釋。親水公園綜合了這七種方法於一身,其實這個公園也不大,水域跟公園加起來只不過12公頃。這張圖可以看到曖昧模糊的事情:一個水岸的公園、又是一個堤防、又是節慶的辦划龍舟比賽的場景、安靜的時候是一個戶外的劇場,順著地形做了很多階梯、色彩是從廟裡的色彩去截取出來的。
到九二一的時候,陳其南先生號召宜蘭的建築師一起前往災區,當時我一次接了三個學校的案子,因為我希望藉此機會把象設計集團的方法跟態度在災區實踐。而且當時展開「新校園運動」,不是按照原來舊的格局來思考,這是台灣建築發展的歷程裡一個重要的階段。其中一個學校是叫水尾國小,我們一樣用七個原則、12個方法來思考學校的命名。這個學校是在埔里偏遠地區的散村的聚落。散村的特色是每個小朋友到這個裡來上課要坐很長很長的路到學校,我們思考要將班級界限模糊化:這是六個班的學校,小朋友平常回到家都很孤獨,因為家裡就只有一個房子、四周都是田。所以上學對他們來說是開心的事情,而且都會有哥哥姐姐照顧。所以這個學校環境的關係,一開始不是個別獨立的班級,而是大通鋪的概念。第二是因為九二一重建的地非常有限,如何讓建築物的空間不會佔掉太多的設施,然後因為是小型的學校而重疊化,讓它面積每一個單位的造價可以做的更細緻。第三是因為埔里地區冬天也不冷夏天也不熱,這個地方跟自然環境的空間關係是可以延伸的,不要純粹是在室內的學習,或者可以到戶外與大自然當做教室的學習。
第三個階段是校園建完之後,一次機緣之下我們到台南去到處繞,發現象集團所有喜歡的素材台南全部都有:例如村落裡面的農村、竹子,或者水濱的製品,濱海地區的尺度是近代日據時期留下來的建築物,還看得到生產的磚,還有很多的素材。以前我對台南有點陌生,但是經過這一次的探索之後,如果用緩慢的尺度做觀察的時候,會發現台南的空間紋理很豐富。因為本身一直以農業為基底的環境,從日據時代甚至明清時期到現在,一直都是以農業為基礎,所以空間紋理聚落的生活樣貌都還保存。我們做田野調查的時候就做了調查表,並且留有系統的表格與地圖,每一個看到不錯的場所,就把環境素描下來,照片拍下來做一些評論。後來我們規劃的成果,重新去定位台南地區,打破形成界線,用環境概念的觀念梳理這樣的地方,這個成果是後來下一個階段做的動作。農村再生計畫累積的功夫。以空照圖來看,就是一個標準的嘉南平原的村落的水環境的,有一個埤塘,有一個水庫,那水庫跟水庫之間是串在一起的,村落跟村落間這種環境的關係。透過這樣的方法去記錄,就是素描,平面斷面剖面的方式去做各種關係的研究研究。那其中一個典型的村落就是我現在的事務所所存在的地點土溝村。
後來因為象集團要把台南事務所關掉回宜蘭去,我就離開象集團,在台南後壁土溝村成立了水牛,同樣我也用發現的方法精神,把土溝設定是嘉南平原的中心,立足點在土溝,這個村子我覺得很特別,正式的設立組織從事社區營造已經12年了,那裡空間的組合環境地景甚至是建築及設施。還有當地的人,農民的第二代他們自發性組成一個社區組織,定期討論自己對農村的下一步要怎麼走,後來搭上農村再生的計畫,跟水保局申請規劃費用,藉這個機會把全村做一次地毯式的研究,把污水處理、水溝改造、傳統聚落改造、環境提昇做一個體質上的改變。
我們想整治水溝,但這邊有很多家庭污水會排放、養豬的汙水進去還有占用的問題,但我後來發現最困難的不是技術面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所以我們帶著學生去做溝通和協調,全村設立一個社區規範,1500個村民裡面,有1000張同意書贊成來做這樣的整治。所以「水水的夢」整體構想,是跟養豬的人溝通,他們也說將來除了環保署規定的廢水排放標準之外,在他們的空地做生態景觀,可是這個還沒有經費去實行。這個整體構想圖把它建立起來之後,逐步的去做,後來辦綠工作坊水環境探險隊,由台南藝術大學到在地的青年到國小到國中,大家來重新認識這個河川,而圓夢工坊是再找另外一個對水環境改造的專家,有實踐的曾經救過一整條河川的岡村老師,帶著我們持續進行環境藝術行動。
今年開始,我們事務所辦工作營,用木頭的構件來建書屋,等於是事務所的年輕人下的主意,把結構系統給弄出來。後來這樣一小小的房子大概六坪大,由水牛出版社把他的二手書做無條件供應,我們也募書,把這個點當做是小朋友課後寫功課或者是閱讀的地方,以此跟在地的學校做聯結,其實他們校長也說,小朋友晚上在下課後到回家時中間有一個空窗期,那這樣的一個設施其實是非常需要的。從前年開始土溝農村形成一個傳統,開始每年都辦農村美術館的活動,那時候有很多藝術家、社區媽媽的創作,到鄉村去創作而不是隔離,不是隱蔽起來,而是要積極的參與社會第四件事:創意生產跟群聚整合。所以水牛事務所在那之後開始發現有群聚效應,現在南藝大畢業的學生,除了我們的事務所之外,還有公共藝術的創作還有策展還有認識的音樂團體都來,大大小小七個的工作室都在這裡創作,所以這是一個群聚效應。
大竹康市先生是象設計集團的創辦人,他講了一句話是後來我們整個事務所的理念:「發現是創造的端緒」。我們在做任何環境的改造,基礎是站在這個地方的依據上,Charles And Ray Eames說:「創新是最後的手段」,跟創造是發現的端緒是沒有矛盾的,創新的基礎還是紮實的基本功跟研究,所以創新才是最後的手段,所以用這兩句話跟大家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