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18/05/09、05/16、05/23|曾梓峰

EDM-0-01.png

本系列演講,將歷史性的介紹德國國際建築展IBA的制度與系統,以及這個系統對於當代歐洲建築與都市所帶來關鍵性的影響。演講的策略,將以德國 IBA 幾次的展覽所呈現之不同主題,進行兩種模式的分析操作。首先針對這些主題進行斷代史模式的分析,企圖解析這些展覽背後的特殊歷史時勢,以及在那個時空對當時「時代精神」(Zeitgeist)的呼應。其次在社會核心焦慮的軸線上,再把這些經驗串聯排比起來,以呈現這些展覽主題在社會變遷挑戰上所呈現的共同意義。


(第一場) 時間:2018/05/09(三)晚上7-9點
演講題目:認識德國IBA−國際建築展作為現代建築發展視窗

簡介:第一講將介紹認識德國國際建築展的歷史背景和成果,對其三個階段的演變作結構性的分析,並針對第一階段,包括1901年 Darmstadt 的藝術殖民地、1927年Stuttgart 的 Weissenhof 聚落、1957年柏林的Hansa聚落的成果,做出具體的分析。

----

(第二場) 時間:2018/05/16(三) 晚上7-9點
演講題目:德國IBA國際建築展作為帶動建築與都市空間典範變動的火車頭

簡介:本講將以1987年柏林的 Kreuzberg 都市更新, 1999年 Ruhrgebiet的地區更新,以及2013年漢堡的 Wilhelmsburg 都市更新為內容,具體探討當代都市建築與社會轉型之間劇烈的對話,以及其所創造出來典範性的成果。進一步介紹的,是當前歐洲四個國際建築展的創新表現。

----

(第三場) 時間:2018/05/23(三) 晚上7-9點
演講題目:德國IBA對當前歐洲都市發展的影響

簡介:本講將討論德國IBA國際建築展這個襲產給歐洲都市發展所帶來的影響。觀察的切入點將回到2007年歐盟所宣告的「萊比錫憲章」。萊比錫憲章基本上是德國擔任歐盟輪值主席的時候所提出,關切的焦點是歐洲都市的永續發展。這個在意義上等同於1933年現代建築「雅典憲章」的關鍵文件,成為當前歐洲都市發展的指導。

萊比錫憲章所主張的永續發展原則、形式與內容,如何承襲了德國 IBA的傳統以及所積累的教訓,是關切的重點。在歐洲各個城市又如何共同詮釋這種時代精神進而展現當前歐洲都市多元的變貌,也將是探討的主題。

2017/07/26|張莉欣

 

綠屋頂的效益已經被世界各國所公認,其優點包括緩解都市熱島效應、提供都市生態跳島與多樣化生物棲地、減少下雨逕流以減緩都市淹水發生、建築節能、運動與療癒等效益。近年來屋頂綠化於全球形成風潮,台灣近年來各縣市也積極推動中,為了使綠屋頂能夠成功營造與永續經營,本次演講將介紹國內外綠屋頂的案例,並探討在台灣目前綠屋頂所面臨的挑戰,並且藉由新加坡的綠屋頂設計維管相關規範,淺談台灣可以借鏡的綠屋頂營造與植栽技術。

2017/06/10|Mr. Norbert Baumann

 

 「SHERPA Connector」是一種簡單又強力的接頭,由兩片鋁合材料構成公母端,施工上只需將「SHERPA」各自鎖在預相搭接的材料上,再直接互卡對接即告搭接完成,施做方便又容易,結構承載力與美觀也兼具。更重要的是,這樣一種接頭的發明,不僅大幅提高木構施工與組架上的便利外,對於不同材質的搭接,像是RC對木構、或者剛構對木構等更是簡化了繁雜的工序。

2017/03/09|葉沛傑

 

BIM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簡稱,中文翻議為建築資訊建模,是一套為了解決營建工程產業越來越複雜的介面問題,以一套核心建模軟體與其他專業配套軟體組成的專業分工設計整合套裝軟體,BIM的技術特質對公共工程的品質提昇、減少錯誤變更的成本浪費、有效縮短工期、跨專業整合與溝通界面管理等有相當成效在國內外都已經有許多成功案例與輝煌成果。而全世界對整個BIM技術運用仍在持續而快速發展與進步中。

2016/10/12|沈庭增

 

建築的邊界_「浮光之間」的設計與製作

「浮光之間」為展期三個月的臨時建築,座落於台北市立美術館館前廣場。廣場位於都市邊緣,北側緊鄰河畔形成風口,人們總是難忍這裡的強風與烈日,而快步進到美術館內,空間顯得缺乏活力。

 回應基地自然之力,「浮光之間」概念取自風與光的特殊狀態,將風箏天棚與曲面島嶼作上下繫結,構築一座漂浮在廣場上,捕捉風與光的亭子。藉著風箏與自然相互作用,引導人們用新的方式去感覺空間,讓廣場成為匯聚人的注目與駐足、柔軟而具公共性的場域。

 風箏天棚由320顆箱型風箏構成,風箏的擺晃,讓風的獨特存在被突顯,帶出放鬆的場所感;不同時段的日照,藉著風箏居中作為光色轉換器,創造光影的多重面貌。

天棚下方是漸漸向中心隆起的曲面島嶼,光自風箏灑下,帶來曲面的光影流淌,人們好奇地走上前,自在躺臥,溜滑地順坡而下,或漫步其中。環繞至島嶼中心,一處內凹的桃紅色球形虛空,人進入後,感受獨特聲響與自然元素碰撞,抵達靜謐。 

從TAGather再造地域品牌

2016/09/20|黃金樺

 

獨樹一格的lifestyle 是形塑城市品牌的核心元素。它讓一群對生活有共同信仰的人移居,並在獨特的信仰價值下,發展出獨特的在地產業,活化在地發展。與其探討複製大都市的表象,更重要的是了解現代都市發展的領航者,到底是蘊含著怎樣的lifestyle,因此讓人憧憬。

深感台灣需要一個有別於世界大城市的舊時代城鄉發展方法,講者以《品牌。城市》一書提出了七個城市趨勢關鍵字:創新、生態、農業、宜居、品味、藝術與新興。希望從世界各地區的十八個指標城市,深入了解它們如何塑立自己的品牌價值,找出新的城鄉發展典範。

另外,講者觀察到近年Hashtag 已成社群平台的獨特發文文化,它潛藏著協助建立地方品牌與發展特色觀光的可能, 於是同時開發了手機應用程式TAGather,讓科技與生活碰撞出更多種城市風格的可能。

2016/07/27|戴育澤、張道銘

 

經典建築的台灣狂想-第二講

過去的60年,我們對於居住與建築的需求有沒有甚麼改變?

那些我們稱為的經典名作及建築特色,如果在臺灣會是一個甚麼樣的光景?

假如用台灣的建築法規檢討法國的馬賽工育或義大利的垂直森林等經典名作,會得到甚麼結果?

假如用台灣的建築法規檢討義大利的垂直森林以及新加坡的NewtonSuites等經典名作,會得到甚麼結果?

為此,大方廣人文美學協會與艾波特別共同舉辦了經典建築的台灣狂想系列討論,以經典作品為引子,為中西方的建築差異切出ㄧ種新的討論方法。第一講我們邀請了戴育澤建築師、施植明教授及台中市政府建管科及都設科等相關人員齊聚一堂,從馬賽公寓及Lincoln Modern的案例分享開始,希望藉由不同面向的切磋分享,找出更多未來建築的可能。

經典建築的台灣狂想-第一講

2016/06/22|戴育澤、施植明、陳姿云、譚釗孟

 

過去的60年,我們對於居住與建築的需求有沒有甚麼改變?

那些我們稱為的經典名作及建築特色,如果在臺灣會是一個甚麼樣的光景?

假如用台灣的建築法規檢討法國的馬賽工育或義大利的垂直森林等經典名作,會得到甚麼結果?

很多研究或去過南法馬賽公寓的建築人都津津樂道於「功能主義之父」柯比意在1952年這個作品裡L型互嵌的樓中樓住宅單元、兩米深的陽台、宛如小型社會般的將幼稚園與商店街收在中間樓層的配置架構,還有屋頂的游泳池做為社區的公共空間。40年後Lincoln Modern同樣開發了雙層住宅單元同時將之變形成更多種可能,成為新加坡知名建築團隊SCDA的代表作品。而這些上述種種的設計特徵,到底有沒有在臺灣實現的可能?現在的我們對於住宅的需求到底是甚麼? 而未來,建築產業環境及法規條件,能不能更有彈性的去滿足與時俱進的居住需求與生活可能?

 

為此,大方廣人文美學協會與艾波特別共同舉辦了經典建築的台灣狂想系列討論,以經典作品為引子,為中西方的建築差異切出ㄧ種新的討論方法。第一講我們邀請了戴育澤建築師、施植明教授及台中市政府建管科及都設科等相關人員齊聚一堂,從馬賽公寓及Lincoln Modern的案例分享開始,希望藉由不同面向的切磋分享,找出更多未來建築的可能。

2016/03/23|陳哲生

 

住宅的新可能性-以再利用為例

近年來,由於房價所得比失衡,"社會住宅"漸成為社會上正視居住正義的重要議題之一。但對於住宅的想像,除了大街廓(superblock)或是現代主義重視效率的垂直發展外,我們是不是能有其它的想像?講者於2015獲得龍應台文教基金會思想地圖的獎助,到奧地利、荷蘭與比利時等地參訪了許多住宅社區,如廢棄的工廠、倉庫、油槽都能透過設計與社會機制的運作,變身為舒適的居住空間。在積極融入既有紋理的態度下,人反而能以更自主的姿態居住於多樣的城市空間裡。期待透過歷史文化多面向的討論,能給予設計或生活上更多樣的思考。

建築宇宙

2016/03/09|廖偉立

 

我的興趣在於透過對自然天際、人體及宇宙的觀察瞭解,來思考創造我的建築,並進而從不斷的覺知與反省中表達出我的建築觀。

老子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乃老子觀察自然現象的變化,發現存在著一種法則,是萬事萬物相通的法則,是自然而然的法則。

宇宙的起源是微小基本粒子,經過爆漲成為無限大的宇宙,無限大的宇宙與無限小的分子,具有相似的原型,並遵守著相同的物理定律。自然的法則是一種動態平衡的法則。人體有週期性變化的氣場與循環全身的經脈,氣血循環、周而復始如同宇宙運行的法則。人、建築、城鎮、聚落都是一種不同的宇宙,其中充滿奧義,建築為大自然循環體系(自然宇宙)的一部分,也同時必須對應人體的體內循環(人體宇宙) ,達成一種各種能量的動態平衡及時間的調頻。

2015/SEP 18

 

PARK(ING) Day

Park(ing) Day 是一個世界性活動,由個人或組織,在9月的第3個星期五,改裝路邊停車格,透過公共藝術或是一種設計體驗的方式,提出一種改善公共空間的想法及策略、或者傳達一種對應城市生活/空間環境/公共領域議題的概念及態度。

 

◆官方網站:http://parkingday.org/

◆中文公共網站:網路搜尋 「Parking Day Taiwan」      

◇或http://xappleunion.wix.com/parkingday

◆FB社團專頁:臉書搜尋「Parking Day Taiwan」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612217245580799/

交大能源屋計畫

2014/9/28-11/02

 

關於Team UNICODE

Team Unicode是由一群來自交通大學30多名師生共同組成的團隊,其所設計的「蘭花屋」代表台灣參加「2014年永續建築十項全能大賽」,獲得都市設計、能源效率、創新及公眾票選等大獎,其中都市設計大獎(Urban Design, Transportation, Affordability )更獲得第一名! 

 

蘭花屋方案強調同時解決建築、城市與能源問題三合一的整合型設計。帶領團隊的交大人社院院長、建築所曾成德教授說:「我們以環境永續為建築的核心價值,以台灣屋頂的違章建築為靈感,透過蘭花屋,呈現一種永續與循環的住居方法與態度,在改變台灣天際線的同時也提供空間給創業青年居住及工作,不僅可以維繫都會生產力更得以創造城市競爭力,也一併減低通勤產生的能源耗損。

 

 

 

2014/9/13|電影放映

 

設計與思考Design&Thinking

設計與思考Design & Thinking紀錄片,是第一部由台灣人拍攝的設計紀錄片,製作團隊Muris都來自台灣,他們挑戰了席捲全美的熱門話題「設計思考」,這是由美國知名公司IDEO所提倡的左右腦並進企業模式,設計思考的理念和用途在美國備受爭議,本片客觀呈現了各界對設計思考的正反意見,帶來更多省思。

 

◆映後活動

本次電影活動映後邀請朝陽科技大學 講師 蔡長恩,以數年來在迷走致力於讓群眾參與都市相關各種議題的探索經驗,講述一個不斷提問與討論的過程,如何形成一種創新與改變的思考與力量。

 

◆報名網址:http://www.accupass.com/go/autour02

自造世代Maker

2014/9/14|電影放映

 

Maker是一部在探討「自造者運動」的國際紀錄片。片中訪問美國自造者運動的主要靈魂人物,以及科技領域裡世界級的思想領袖,探討「自造者運動」將為社會經濟及製造業,如何帶來重大影響。期望本片的出現,將成為全球在設計領域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讓全球觀眾了解Maker(自造者)的本質及蘊含能量,本片的出現亦希望給身為全球代工重鎮台灣,積極思考下一步的轉型方向。 

 

◆映後活動

本次電影活動映後邀請「享實做樂」創辦人 謝昆霖,以身為實做工作者的經歷,與我們分享關於享實做樂的故事、創業的過程與夢想理念、對於人才舞台的建立與磨練、對於新世代年輕人的挑戰、如何看待未來的新世界!

 

◆報名網址:http://www.accupass.com/go/autour02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