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建築教育與社會實踐

2014/10/01|逢甲建築系系主任黎淑婷

 

  • 講者 | 黎淑婷

  • 時間 | 2014/10/01(三) 19:00~21:00

  • 地點 | APPLE UNION艾波學院 |臺中市西屯區惠中路二段59號1F

  • 電話 | 04-22529721

建築人的社會實踐是甚麼? 是空間的具體落實? 是土地的關懷? 是文化的關注? 是美學與工藝價值的推展? 還是創新力量的開發?

 

從2009年接任逢甲建築系主任開始,黎淑婷老師以她的熱情洋溢,將逢甲建築帶進了另外一個時空。她積極走出校園,與業界及其他跨域力量開始對話整合,也積極回到校園,帶領學生走入社會,從實踐中獲得最真實的建築體驗。

 

小書屋計畫就是一個很好的整合案例。2014年暑假,黎老師協同逢甲建築系友、系上老師、學生、及其他熱心支援技術及人力的師傅們走入偏鄉,利用貨櫃及其他在地材料等,共同搭建完成泰安「象鼻部落」(原住民族群)、及東勢「大茅埔」聚落(客家+新住民族群)2座小書屋。從籌備、募款到實際完工,小書屋計畫落實了學校教育理念,也推展了建築人的社會參與層面。

筆記分享

小書屋的緣起緣自於一個很大的感動,在背後是我們看到原來一個系有50多年的歷史,凝結成這樣的力量。當時我們逢甲建築50周年系慶大家凝聚在一起,也許可以想想我們可以做什麼,當時我們回想這麼長的時間教學以來,心中始終有很大的夢想跟希望我們這個環境、這個社會夠更美。

 

當時我們結合了系友來回饋社會,那我們應該來做一些公益的事情,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有一個建築小書屋的概念浮現出來。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透過小書屋,知識的家就成形了。我們也希望那不只是書屋,而是他們能夠讀書、能夠聊天,甚至用這個地方能夠產生社區的凝聚力的地方。甚至,外來的人能夠利用這個空間更認識我們介紹的這個象鼻部落,那我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家的概念,這個家是建立在知識的體系下,所以這個家不僅有書,我們也能持續關心能夠投入。

 

小小的力量,大大的野心。

我們寫下了幾件想做的事情:1.想帶著學生做公益;2.希望我們盡量用回收材的概念;3.希望認養100座小書屋,最重要的是當地居民能夠參與、結合當地居民的力量。因為我們的介入不是很強勢地進去,而是跟他們一起合作,也希望每年能夠追蹤、持續強化雙方的軟能力。也希望能夠利用在地的材料,加入當地的文創、休閒的概念,幫他們透過這樣的場域,也許他們除了一個凝聚的力量之外,也許他們可以透過這個場域做休閒市集。

 

我發現我教了這麼久的時間的書,最大的問題是學生可能在學習很多的能力上面他們非常的優秀,可是一旦面對人、面對土地材料,回到學校的教育到業界產生非常大的斷層,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所以我非常希望做這件事情。

 

一開始我在學期末的時候宣傳,開放18個名額給全系的同學在暑假的時候參加,一下子就額滿了,我們影響十幾個同學,他們每一個再影響十幾個同學,透過實際地操作可以對人、對土地、對材料有更進一步的認識,那美好的事情其實就這麼簡單。我們從小貨櫃屋向外延伸做公共空間,提供更大的整個社區一起來使用。

 

八月施工,我們行前準備工作蠻多的,我們會長帶著我們第一波同學們學習灌漿、灌基礎,包括現場測位、畫成cad圖。行前工作還包括從五月就開始募書,所以從五月到九月,整個期末到暑假,系上湧進了非常多的書,可能佔了演講場地前半段都堆滿的程度。我們很大一筆工作就是要去登記這些書,然後這些書要編碼,因為我們希望各個小書屋之間的書是可以流通的,所以要進行這樣的一個編碼。然後我們需要龐大的人力來進行這個動作,

 

後來材料來了,南方松、竹子、水泥... ...,同學們接力將材料傳到露天小廣場。接著貨櫃來了,同學就把樁定位、貨櫃定位,然後我們開始分配工作,戶外南方松幾組、釘竹子的幾組、屋頂幾組、室內幾組,所以當時我們設定18個人,以三為單位,兩個施做,一個為助手。過程中施做,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到後來空間慢慢逐一形成,包括樓梯、大平台。我們預估這樣一顆貨櫃屋大概空櫃四萬多,然後因為貨櫃屋很熱,所以我們利用竹子形成的第二個皮層讓熱不會吸收太多,會選擇竹子也是因為由長老那邊來的意象概念,而且竹子是象鼻部落當地比較會使用的素材,另外我多做了一個大平台,這塊基地往前延伸,假日的時候可以變成農夫市集,那象鼻部落就可以把他們原住民自己的手工產品或者自己栽種的東西就可以用假日市集的時候在這裡賣咖啡、賣飲料都蠻好的。

 

我們的書架利用南方松跟竹子等現成的材料去做,象鼻部落這個小書屋,對學校可能是再教育的立場,可是其實我們必須透過書屋這樣推廣,希望有更多的企業能夠投入我們,愛因斯坦曾說過:「要度過危機其實是沒辦法依賴造成這個危機的思考方式,所以其實我們整個社會的成功運作,必須要有一定的思維跟全新的能力。」政大方嘉麟教授曾經提過:「全世界已經慢慢形成的一種氛圍,就是創新的社會企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制度的改變。」這邊提的不單單是私人企業,還包括國營企業。所以接下來分享一些成功的案例,你會有多麼驚訝我們台灣原來這麼美。

 

其實在他們做的研究當中,投入社會企業的這些公司,你的這些員工以及你公司的價值之所以有核心、向心,是因為員工證明他對公司有價值、證明自己在這個公司獲這個社會上的存在是有用的,因此人才是企業的本質,而不是工具。社會企業是使盈利與使命並存的,當大家提到一個綠色跟永續的企業,或者搖籃到搖籃的概念裡面有提到,其實綠色企業不是賠錢的,大家不要認為這塊土地廢土侵蝕、花很多力氣讓他復原、生態能夠復原,其實一開始這樣破壞、大家製造髒亂,最後才來救他,這是沒有辦法解決問題的。因此我們從思維到整個製作流程、到產品、甚至到整個產品生命周期結束、到我們廢棄物的時候,要不掩埋、要不回收,這整個過程當中才是真正的永續概念,而這樣的永續是建立在整個社會企業的價值上,同時有一個使命感,整個風潮是在當今、全世界。也許各位是事務所的老闆、企業的老闆,或者員工、老師、學生,但我們要知道其實這整個社會不斷在改變的,當下不管是教育、環境,他在非常重要的十字路口,往哪裡走這其實決定了、影響到我們全面的,所以我們與其做補救,為什麼不在一開始就做對的事情。

 

彰化二林鎮香田國小「一包米圓一個夢」

位於彰化二林鎮的香田國小,全校師生只有50多位。全校學生共同照顧一畝生態田及有機無毒的開心菜園,國小一年級學生入學就要學會趕鴨到稻田,這些鴨也會生下鴨蛋,會包括在他們每天吃的營養午餐裡,所以小朋友不僅接受了國民教育,還會學會種稻、養鴨。這個學校幾乎所有的活動都跟米有關,包括畢業典禮還舉辦扛米、然後因為當地新住民小朋友居多,他們的外籍新娘媽媽也會來學校學習做米食,由校長推行的媽媽教室,進行一系列的米食活動。最難能可貴的是有一次歐舒丹企業聽到香田國小的故事,非常感動,便贊助他們每一個小朋友種出來的一小包米,圓他們一個夢,賣出的錢就讓小朋友去日本玩,小朋友寫給贊助者卡片。所以一包米圓,一個夢,歐舒丹這樣一個大企業總能找到他們能施力的地方,我後來才知道他們其實還有很多幫助台灣鄉土的企畫,成為他們的保養品系列。其實類似的事情在全世界都在發生,你可能知道或不知道,但只要我們能多付出一點關心,我們也能做到像他們在做、一樣的事情。

 

第二個案例的是喜願麵包,他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公司,當時辦的初衷是一個「糧食危機」的概念,學生統計台灣每人早上吃米飯的比例已經降到10%,因為大部分人現在早上都是吃麥食,但是台灣幾乎小麥都是仰賴國外進口,喜願麵包認為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他認為一定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小麥要自己種,才不會有糧食危機。再來是想幫助身心障礙朋友,裡面工作有80%是身心障礙的朋友。所以他們的當初在講說就是一口麵包、一口愛。一來提供工作給身心障礙的朋友,二來我們吃的麥都是台灣自己種出來的。那很開心終於到最近看到大企業、聯華企業終於與他們合作幫助他們推出一系列的產品,在這之前買喜願麵包是不容易的,這是非常棒的一個企業合作。其實聯華企業願意幫他們原因也非常簡單,是因為能對台灣農業能有些交代,也為呼籲大家多吃米或台灣自己栽種的農作物,因為面臨不定時的天災,我們不能把自己量實的掌控權交到別人身上,台灣是寶島所以其實可以種米種麥,我們卻不願意種,因為獲利太低。聯華企業甚至為他們做田間管理,這是非常棒的,使喜願得以有更大的力量得到幫助。

 

未來建築希望是能由搖籃到搖籃為目標導向的建築專業學院,搖籃到搖籃是指我們出生時睡在搖籃裡,當我們結束生命周期,又可以成為下一個搖籃的開始。搖籃到搖籃是一本很棒的書,也許可以解決這一個世紀的當下的永續問題的思維。舉例來說:樹從小長到大,可以吸入碳變成氧氣,同時可以成為食物,落葉掉到地上雖然廢棄,但能成為土地的養分,就算有一天生命周期結束,整個樹幹還是可以被用,就算在大自然中自然腐爛也能成為養分。我們系上就是在推搖籃到搖籃的永續概念,特別精準的去談這件事情。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