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Open Green!!城市裡的綠色行動

2014/10/30|中原景觀系助理教授連振佑

 

  • 講者 | 連振佑

  • 時間 | 2014/10/30(四) 19:00~21:00

  • 地點 | APPLE UNION艾波學院 |臺中市西屯區惠中路二段59號1F

  • 電話 | 04-22529721

自己家的樓上或前庭、社區公園、城市裡的閒置綠地、甚至城市裡低度使用的空間,這些可以「綠」的空間,都是連振佑先生近年來以「社群協力社區」進行「Place-making」的涵蓋範圍。

 

連振佑先生自2000年起即長期投入社區再造與教育工作。近年,連先生一方面連結政府、學校、社區團體、NGO、溫羅汀的獨立書店、文史工作等組織,以星光閱讀、跟著瓦片去散步、開心農園,及其他的藝術行動等,推動社區對於閱讀、生態環境、可食地景、社區生活的共同關注,打造台北羅斯福路生活軸線、水陸畔生活圈等等。

 

另一方面,為了讓低度利用的空間可以成為社會共用資源,為了讓公益或文創團體能夠輕易地居於城市,聯手公私部門,共同推動成立「空間資源分享平台」,在公益及共享的大前提下,促成都市與空間以共同使用(co-working)、可負擔的(affordable)、時段性分享、社區共用等等各種方式再生與活化。

 

講師介紹

連振佑

 

中原大學景觀系專任助理教授、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過去長期參與經典工程顧問公司環境規劃設計工作,耕耘於城市綠生活圈的規劃營造與社區營造人才培育,同時也是臺北市空間資源分享平台(Space Share, Taipei)分享機制重要的推手。

筆記分享

 

其實這個大概是我之前大概整理一下為了今天晚上,希望跟大家分享一些我過去這幾年在台北市工作的經驗跟心得,我想因為我剛剛提到說在這個場地裡面我覺得特別有氣氛,我不會希望他是一個工作報告,這樣很無聊,好像說我哪一年做了哪些事情,我有點希望是綜合性的跟大家談一談我之前在想些甚麼或我之前做過甚麼。

 

 

 

我們在城市裡面做了很多希望可以OPEN或希望回應的事情,我們畫了一張示意圖來跟大家描繪一個願景說,我們希望朝向怎麼樣的未來,或者我們做的事情跟OPEN GREEN有甚麼樣的關係。一開始先帶大家鳥瞰都會區,無論台北、高雄、台中,我覺得是城市地區在亞洲裡面,所謂的壅擠或緊湊的城市裡面,櫛次鱗比的建築物,我們的空間和生活就在這裡面,這樣的都市背後其實有一個專業或技術或想像在這背後,今天來的朋友也許多少或涉獵、知道一些整個都市的發展,相較於非都市,有一個非常清楚的都市計畫土地使用的控制,我們常常會想像都市計畫可以帶來給我們美好的生活,好比說各位雖然在大多台中生活或工作,一定也常常看新聞知道師大生活圈炒得如火如荼,我是不講師大夜市,因為他們覺得他們不是夜市,在師大生活圈裡面他們爭執的點是,依照都市計畫巷弄的寬度是否可以商業使用?可以有多麼緊湊的商業使用?依照都市計畫的規定,如果我們依法來執行,好像這個生活圈就會變得非常美妙,只要把這些商店趕出去,好像就好了。所以其實在都市計畫裡面,尤其是台灣都市計劃的管控,發展到後來可以看到,他不一定吻合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的日常生活也經常超越或比都市計畫跑得還快,我所謂的跑得還快大概是作為裡面的另外一層意涵慢慢來談。所以我今天被拉下來談台北的工作經驗,在台北的都會區的生活環境課題裡面,各位可以看到我們有都市計畫,都市計畫畫了很多公園綠地,可是我們居住的人口也超過都市計畫原來的預期,我們的計畫是幾百萬人、幾十萬人就要有一個公園,可是好比在永和,只是在台北都會區的非常大一個臥房城市,這裡住了非常多的人,所以其實真正算起來,公園綠地的面積是不夠的,以中永和地區的人口來算,算起來是一張報紙的大小,把最大張的蘋果日報張開就這麼大,所以我特別在講說都市計畫下的公園綠地還能不能滿足真實日常生活的想像?我並不是因為都市計畫不管用,而是實際上我們有很多流動的人口,實際上就是會把一層樓分隔成好幾間套房出租,所以人口遠勝於都市計畫原來的想像,在這個情況之下,各位可以看到很多公園綠地後來因為政治,因為各種因素就被變更了,後來只剩下四號公園是比較大的,我放這些圖是想跟大家講說,政治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我從西元2000年到台北去,在社區規劃、社區營造或都市設計這個領域繞阿繞,我發現正是在這樣的背景和脈絡之下,我們一直必須去思索說,如果都市計畫的控制最後我還是覺得不能滿足日常生活,如果公園綠地如果還是不足以支持我們的公共生活,還不能促成整體生活環境品質的提升,那到底還有甚麼辦法,我想這大概就是我們的出發點,所以這幾年我跟著我的夥伴一起去嘗試,公園就這麼多,有些是還沒開發的,還有甚麼可能可以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綠更優質,或者是提升生活品質,所以這個看每個行政區的公園綠地比率一直都很低。

 

 

 

所以在這個樣子的背景之下,我就在談第一個是城市的內涵,他是一個緊湊的城市,他是都市計畫管控下的城市,於此同時,這樣的都市計劃控制底下的城市,包括台中市,我們想像他有住宅區、商業區、計畫用地、公園綠地都可以看到商業區圍著住宅區,當中有一個公園,我們想像這個公園可以讓這個街廓的人生活非常美好。事實上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像這樣的空間,我們台北市的都市裏面就會看到很多這樣的空間(屋頂破洞),各位如果稍微想像一下,在都市裏面有很多不管叫魚漏也好、不管叫閒置也好,不管叫破壞也好,這樣的空間我們好像常常覺得理所當然,或者視而不見,我們走過去就走過去了,反正這是張三他家的土地,李四他以前住在這邊搬走了,這個房子在等待開發,在等待更新,然後我們就覺得她可以擺在那邊,擺在那邊就這樣等等等,過了五年、十年、二十年,你會說因為都市更新很難協調所以他就變這樣。怎麼講得理所當然、視而不見,我覺得這件事情,其實我從十四年前到台北去,我就發現城市裡面有很多角落,明明就可以做一些改善,怎麼會都擺在那邊,所以我一直在思考,過去幾年時間開始有一點點機會,我們開始帶進來,從腦力激盪當中尋找新的可能性,所以我們就開始去發現、蒐集一點資訊,其中幾個國外的案例跟大家分享:

 

 

 

比如在英國有一個Neture的機制或民間的行動在進行,概念很簡單,就是一個網站,所以各位其實也不用抄筆記了,只要記得”landshare”回去搜尋就可以了。你會發現一個簡單的網站,這個網站是跟大家說,有三件事情這個網站在提供,第一個是你可以在這裡找到一塊土地,第二個你可以提供給別人一塊土地,第三個你對於這整個機制還不太了解我可以跟你說怎麼做。這啟發了我們甚麼想像呢,就是土地其實是可以分享的,其實台灣或傳統中華民族的習慣裡面也有這個觀念,例如「借過」借過不用還,分享這件事情回到都市裏面有一些荒廢、遺漏的角落,可不可以把他分享出去?在landshare的機制裡面,他的概念很簡單,當然各位可以挑戰英國人本來就有花園的傳統,所以他們會喜歡去拈花惹草,喜歡去種植。所以他們在自己家如果有一些空間或戶外的庭院,我發現我最近很忙都沒時間照顧,我就去上網登錄說我願意提供給大家來這裡種菜、我願意提供給大家在這裡喝個下午茶,有些人覺得我家沒有足夠的空間,不能種菜或做其他事情,我就到網路上去找,家裡附近有一塊土地,我就去登記一拍即合,我就可以運用他們家的土地來做很多的事情,所以這是一個土地分享的概念。

 

 

 

在日本,政府也發現都市的密集發展,比台灣還密集各位可以想像,都市密集發展非常的誇張,公園綠地不足,在日本的中央政府就有一個綠地保全法,也就是說是中央的法令不只是地方的,他中央的法令去談所謂的綠地保全,這保全的意思不僅止於保存,是希望可以促進更多的綠色面積出現,所以他就從中央的綠地保全法,地方政府依照這個法令精神,去推動例如東京的世田谷區,他們就去訂了一些辦法,比如全年開放的300平方公尺的市民綠地,他可以減稅,他可以提供你技術支援,教你種菜、種花、整理園藝庭院等等,如果你說你家不能全年開發,可是我也希望可以享受一些福利或技術的支援,你可以一年開放7天以上未滿365天,這叫做小小森林,市民綠地不等於公園綠地,公園綠地是都市計畫被劃分出來的。所以日本也在處理這件事情,我看到就很興奮,因為通常台灣都是外國的月亮比較圓,我們趕快把外國的月亮拿來照一下,看看台灣能不能做一些有趣的事情。

 

 

 

韓國也在做,東方國家都已經在思考所謂低GDP時代的都市要怎麼發展,現在坦白說我個人認為不是大建設大發展來帶動城市整體環境的改善,所以韓國也是透過一個叫GREEN TRUST的信託基金會,類似我們的NGO,他就到處去鼓勵、促進一些所謂的綠生活和綠地的發生,所以這張照片我覺得他的表情非常好,很多人以為這是在一塊空地上,其實他是在一塊屋頂上,他們就去找很多的屋頂,鼓勵大家綠化,綠化有很多好處,回應糧食危機、氣候變遷、綠島效應,甚至還可以促進社區的人在這邊交流,可以促成一個綠的生活,所以看到這些都是在屋頂上的照片,我也去了韓國幾次跟他們交流,實際上跟他們參訪,他們就畫了一張示意圖,實際上這樣一棟空房子、一棟出租的住宅,底下有一位畫家、一位園藝師,他們可以一起到屋頂上一起種菜、看電影、共餐,他們現在在大力地做這件事情,他們已經選出來非常能夠理解這樣小改善的市長。

 

 

 

在西雅圖,他們也在做綠地開放認養,讓社區的居民可以去找到一塊地,可以去申請經費可以改善這樣子閒置或對社區治安有疑慮的一塊空地,這樣的經費甚至我特別把他丟出來,因為我想我們這邊開放性的講座有各式各樣的人,也許有人聽到我剛剛講如果改天真的可以把這件事推成的話,那我覺得這樣很棒。他們的錢可以去提案,找到這塊地附近的居民跟他們說我們希望可以去使用他,我們不希望他荒廢、不希望他閒置在那哩,他們就公開地跟政府提案,每個提案都會空開給市民聽,把每個提案畫成一張圖,得到經費以後就可以做這樣的改造,這樣的一筆錢其實是來自於我們說的公投,或者特定目的稅的同意,例如現任台中市長卸任了,他可以提出以後我們每年一個人一年徵個一百元拿來當作媒合基金,來促成都市裡空地的綠化改善,西雅圖的市民在二次房貸風暴非常差勁的經濟底下,他們的市民投票通過願意多繳這筆稅金來作為媒合基金,讓這樣的事情可以發生,我也很期待有一天台灣能有這麼好的環境,包括制度上跟人民願意投票通過這樣的事情。這些錢就讓大家公開使用,但他是專款專用,就像今天買香菸,上面會寫有健康捐,但是你是被迫的沒有投票通過同意說你買香菸願意捐錢,這個是他們投票通過的。

 

 

 

所以事實上在世界各地真的是風起雲湧,有很多所謂的GREEN CITY的行動,各種各樣的行動有的是讓城市綠起來,有的是做比較社會性的改造,包括像英國倫敦在2012年要辦奧運的時候,他們也希望在倫敦地區有個首都有個運動,讓倫敦上有2012個綠地種菜,提供給奧林匹克的選手來食用,這樣的想法都是比較社會性、有機制有策略的操作方式,他不是把都市的平面圖拿起來,認為哪裡不夠綠、哪裡有綠廊,想辦法拿一筆預算去種樹、做園藝,這些事情本來就該做、就可以做,但是這裡面都有一些比較社會性的機制在運作。

 

 

 

所以我們其實在台北做了幾年的工作,還算琳瑯滿目,比如說有一部分我們也在想,如果有一個空屋,台北其實有很多這種一樓、二樓、三樓空著的房子,他不用沒在用,很多原因,可能是他在等都市更新,心裡想說兩三年後就要拆了,有的是爸爸嬤嬤、爺爺奶奶年紀大了,他不希望不願意那麼快就把財產過戶給兒子,因為過戶之後可能很快兒子就把房產變賣,或者就不養他了,真的有這樣的爺爺奶奶,所以他們就寧願把房子空在那邊,就擺著,至少房地產擺在那邊我兒子還會每個月回來說房子甚麼時候要給我,所以有很多這樣空著的房子。這如果對一個都市發展來說,有這麼多的閒置空間,其實他有沒有更多的可能性,例如創業的時候第一桶金很少,可能50萬-100萬而已,我們可以去租這樣的空間,去做一些有趣的像社會企業、有趣的第一筆小生意。所以我們也在台北市成立一個Space Share這樣的平台,由我們團隊來承接這樣的平台,去找一些這種不願意以市場機制處理的房子,我們也成立一個網站,不只做LAND還做SPACE,把SPACE SHARE,然後找需要的社群、需要的人去跟屋主談,很多的NGO其實租不起台北市的空間,他進不了城市,所以透過這些機制讓這些NGO有這個權力進到城市裡面,甚至有些NGO像這麼大的空間租下來會覺得很緊張,所以也許可以3-5個NGO一起合租一個70坪的空間,這樣就可以有大一點的會議室,我們就是在幫忙做這些事情。談妥了以後去使用這樣的空間,所以這個本來關起來的空間,在這個案例裡面變成「穀得食物所」,他們推的是安心食材,所謂的安心食材不一定不用農藥或有機,可以他確保是符合所有檢驗,是安心的食材,所以就開始用了做成一個「穀得食物所」,成為社區中以前這裡是鐵捲門圍起來,但現在你可以感覺到綠意,可以感覺到的是安心食材的概念,你可以進去跟他們買個東西,問問看他們又找到了哪個有良的農夫,他們進了甚麼食材你可以帶回家食用。所以這樣的空間這樣的分享,一方面解決了都市空間閒置、都市發展的缺口,另一方便讓人跟社會性的問題,NGO進不了城市我們如何去解決,我們讓這樣的事情在都市裡發生。

 

 

 

到了這裡我就切進來講說,我的幾個想法或概念:「都市到底是甚麼?」大家可能常聽到人不能離群所居,好像意思是我們大家都會住在都市裡面或某個生活圈,但是我們彼此到底要不要認識,到底是甚麼關係?所以各位聽我這樣講再回頭去想,我們在提問的人不能離群索居,到底是甚麼深刻的意涵我們可以再往下追想一下。

 

 

 

我這幾年到台北去做了這麼多工作,我體會到一件事,包括我再念書的其間比較無聊看了比較多文字,我把他歸納為都市樣態,我心目中其實都市的樣態,都市裡面有很多不同的社群,我們每天都在參加不同的社群,例如你下班後看準了某個同事他喜歡吃麥當勞或喜歡吃牛排,你就會約那幾個喜歡吃的一起去吃,你心裡會盤算說那個每天都吃素我不會找他去吃牛排,所以有很多社群,你會自動自發去找你喜歡的、你想要的,然後就跟他聚在一起、揪他、鬥陣、作伙,所以都市的樣態我認為不是原子式的,我們每個人不是一個個單獨的,都不跟別人發生鏈結關係而存在於這個叫做群的都市裡面,其實各位你每天都在參加不同的社群,所以以都市樣態來講,我目前把他分為幾個議題社群,翻成白話文就是專門抗議的,看到樹被砍不高興就去護樹,我覺得很好需要這樣的人,也有生活社群,那些跳土風舞的,你媽媽或爺爺奶奶去做外丹功、土風舞,他們都有一群一群的,他都知道誰誰誰一起鬥陣去做運動,這是生活社群。所以生活社群裡面不一定每個都喜歡抗議,不適每個都喜歡上街頭,有的是習慣問題,但是也有一些人也許他是跳土風舞,但是十點過後也會去市政府抗議;有些人是技術社群,他身懷絕技,有的人很會彈鋼琴,在社區裡面,常常我們就會去找會彈鋼琴的老師來教這個社區的小孩子彈鋼琴,就跑出了一個鋼琴社,就是技術有關。所以我認為都市樣態裡面有很多不同的社群,有時候他會重疊。所以如果我們理解到這件事情,就可以去思考綠生活要怎麼推動,我這張圖其實是有一些對話的對象,從解嚴之後有很多的社團,那時候百花齊放、猛虎出閘,成立了很多社團,漸漸的有個高峰又慢慢的曲線沉穩下來,慢慢十幾二十年之後,現在其實越來越多專業群聚或慢行深耕,好比我最常提到「千里步道協會」,他們非常非常紮根地帶著志工在全台灣到處去做手作步道,去開發古道,他們就這樣一條一條慢慢地做,跟當初動不動在街頭喊殺的氣氛是不一樣的,可是這個社群很重要,所以我想現在都市有這樣的樣態,各位可以參考看看放在心裡面。

 

 

 

所以就來到實質環境,在講這些東西之前我一定要把前面那個背景跟脈絡帶出來,因為我不只是跟大家講如何綠美化而已,我其實這件事情之所以值得分享的點在於,他背後操作的想像或操作出來的氛圍和前面所談的議題都有關係,所以在那樣的思維和脈絡之下,我們去看這些不同的空間,有的是屋頂,有的是商店前面,我們去想這樣的東西以前我們是怎麼處理的,為什麼我一直處理到一個階段就卡住了,為什麼有人說台北市長誰做都一樣,到底還能怎樣。所以例如說我有閒置房舍,如果有的朋友了解公部門的操作流程,大概就是找個專家團隊、寫個研究計畫,說這裡適合做甚麼甚麼,然後招標,找一個人進去經營,怎麼經營一陣子就做不下去,是專家定位有問題嗎?還是經營團隊的經營方針有問題呢?但是為什麼這種案例屢見不鮮,到底發生甚麼事,所以我們在想像說你這棟國有房舍在某個地域範圍內能不能跟周邊社群發生關係,能不能跟周邊愛好琴棋書畫,能不能讓某一些國有房舍的地位跟周邊社群有關係,讓他真正會被活起來,而不是隨便射個飛鏢決定這裏要流行音樂,讓流行音樂的人還要遠從方圓好幾十里外跑過來,所以這個私人庭園剛才提過,還有畸零空地、牆面、包括公有屋頂、國有空地等等。

 

 

 

所以我們希望公園綠地或這麼大的學校以外,我們是否還能在這麼密集都會區裡面做一點事情,所以其實我們想的不只是空地或空屋,當時我們參考了世界各地這麼多的案例還有國內的經驗,我們覺得要用一個各式各樣的空間,一個OPEN、一個GREEN的方式去切入,希望可以讓十幾種的類別,例如牆面、屋頂、空地、水體(水溝)、池塘、校園,這裡面如果各式各樣的空間都可以做一點有趣的”綠化”,而且是跟周邊的相關社群能夠連結起來,我們當時假設這樣的活化是對都市有實質效益的,我們就開始做一些事情。

 

 

 

所以在這裏面我們操作這樣的概念,邀請NGO團體來參與討論。

 

 

 

有個里長從十幾年前去台北我就認識他,當時我叫他是社區規劃師,里長看到我就說她們社區每一條路、每一個巷子、每一個房子圍起來的空間沒有任何開放空間或空地,你跟我說可以做甚麼?那句話我到現在十幾年了我都印象深刻,他跟我說他都做完了不知道可以做甚麼。我那時候到今天為止我比較敢大聲,我還是可以做很多事情。所以我們找NGO來,因為里長說我會做的都做完了,這些NGO來討論的時候發現有好多事情可以做!我比較常舉例像「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各位如果沒聽說過他至少知道反核,他們除了反核之外還有很軟性的題材,他們認為在城市裡面只要一下雨,水就排到水溝這是很不正常的,我想各位有些相關專業的同學知道,雨水直接流到水溝裡面是逕流,現在暴雨量這麼大,水溝當然是容納不了,所以一定會淹水,所以綠盟在提城市裡面要保水,好像有越多能讓水儲留、暫留、停留在城市裡面,等水慢慢消退以後大家就會排出去了,綠盟他們深耕這樣的議題,跑到社區、都市、空地發展的議題裡,他就會說里長我們可以來作雨水回收教育基地,里長說我不知道甚麼是雨水回收,綠盟說我們來認養這個教育基地,這些團體可以給社區或都市有很多建議,這是成熟的市民社會就會有這樣的內涵。

 

 

 

這張照片是當天討論就有很多的議題,像開心農場,前兩天柯文哲在講開心農場,開心農場這件事一定有一個重要的影響,我們那時候做過羅斯福路綠生活軸線,各位也可以有機會下載電子書來看,這本書就是在說找了一些空地或拆掉的房子來做一些綠生活的基地,在上面找NGO和附近的社區居民一起討論,原則是如果不讓附近的人來參與經營、參與使用,以後一定會荒廢,做的再好這是市長做的、里長做的,我沒有認同感,我沒有興趣,我就不會去用他、經營他、愛他,我就找附近的人、找NGO一起來討論,因為那個里長說他黔驢技窮,但他其實是技能用完,他已經十八般武藝都用上了,所以我們就找NGO一起談,然後辦一些社區參與的活動,那時候有老房子、老瓦片,老房子可以再利用,有的太破爛了,拆掉之後至少瓦片在利用。瓦片在利用很簡單,開一台貨車、在叫一台吊車幾千塊,找兩個工人,就可以把幾百片瓦片保留下來,可是我們就搞了一個百人接力傳瓦片,排成人龍傳過去,我們辦這樣的活動讓市民朋友參加,有的朋友覺得假日沒地方去,或者喜歡參加一些讓自己覺得與有榮焉的事情,環保的瓦片在利用大家就跑來參加,這是原來住在這裡的屋主,他很感動,他說他本來每天開車經過想說有一天我住的地方就會被用怪手推倒,沒想到推倒之前竟然可以把瓦片保留下來。

 

 

 

我經常挑戰我自己,這樣視而不見的空間可以做甚麼?這是我剛才那個說住宅區沒有空地沒有公園的里長鼎東里,他眼中覺得本來就這樣、也不能做甚麼的地方,後來經過討論,這就是剛才說到雨水回收的花園,雨水回收的金字塔,故意做成這樣而不是大圓鐵桶,是因為這樣可以吸引小朋友的好奇心,我還經常跑來這邊看,有看到家長牽著小朋友看著解說牌自己在解說。很有趣的雨水回收的基地,雨水回收滿了以後,他就會順著我們抓出來的斜坡漫流到整個花園裏面。有的人跟我說我這個花園植栽都沒有在修剪,他家旁邊的公園每兩個月都會換一盆盆栽,他覺得我這個太誇張了,但我要跟大家講,請大家今天晚上吸收一下,因為這張照片包括植物學、園藝學的老師他們說我應該把它寫出來,因為這樣的空間本身有一種美感在裡面,有一種很棒的氛圍在裡面一定要談清楚,但我因為實在太忙了這篇文章到現在都沒有完成。到底是甚麼美感,說穿了其實就是自然,有人說是野性之美,其實野性之美是本來的自然美,自然就是美,結果我們現在說公園的盆栽兩個月換一次很漂亮,有一點點本末倒置,或者說路已經跑很遠了。所以很多生態植栽的老師都說我這個花園很棒,長出了一些很自然的生態,不要去修剪他,因為他不是公園,今天如果有流彈打到你,你家長是公園路燈處的很抱歉,因為公園就會一直被修剪,這就不是公園,我前面特地放了一張都市計畫圖,就是因為這不是公園,他是一塊未來也有機會,實際上買下這塊地的其實是建設公司,他希望跟旁邊一大串的建築物,大概十年以後做都市更新,所以他一直破爛在這邊,他們覺得理所當然但我覺得莫名其妙,最後我們就把它改成這樣。現在社區裡面多出一個開放空間,他是一個最近全球非常流行的快閃行動(以公園十年壽命來說),只有台灣現在對於這個觀念還有很多的瓶頸。這裡面有一些小細節,例如椅子的木頭下面有一些敲碎的水泥,水溝裡面的碎石子也是當初這個基地敲碎的,裡面有一些木材是本來旁邊的房子敲碎的,雨水回收要接在旁邊很大的集水面。有些人會挑戰我說,這裡面再利用的東西這麼少,這棟房子這麼大你其他要運出去喔,不好意思啦,因為這裡是教育基地,我們盡可能多利用一些,除非我們堆一座假山,不然其實能再利用的東西不多。現在這位里長不論韓國水源市副市長來都跑來這邊看,從鋪面、金字塔、木材、椰子樹,跟小朋友互動椰子樹怎麼屬年紀等等,這就是現場的解說牌,好像有老師在跟你做導覽一樣。

 

 

 

02/開心農場。整個台北市我們搞出了這塊空地,上面有一個很大很像鑰匙孔的菜園,這個算是台北市公然囂張作菜園做到這個程度,就算不是第一個也是前幾名的,這麼囂張地在羅斯福路旁邊做一個菜園,我的意思是說因為公園不能種菜,公園是屬於大家的,如果有一群特定的阿嬤很謙卑地要求我去幫你種菜造成一個可食的視覺景觀,公園都更管理處會跟你說不行。所以我們在做這樣一個空地綠生活化的時候,附近的居民每次都會跟我們說,你這個可以做甚麼,每次說種菜都不行啊你這次有辦法嗎,我們就真的把它搞出來了,變成一個菜園。這個菜園有的人說怎麼會長這樣,不是應該一條一條的嗎,但是一條一條是為了採收、經濟,所謂經濟是說為了方便、為了迅速,所以這個鑰匙孔不是我發明的,是樸門,我們運用這個概念,讓一個人蹲在鑰匙孔,年輕一點的人都看過這種鑰匙孔,讓種菜的人蹲在鑰匙孔那邊可以照顧附近的菜園,我們那時候就叫開心農場,當時我們就跟居民講,一定會被偷菜,旁邊是羅斯福路,對面是古亭國小,旁邊就是台電大樓捷運站出口,走來走去難保沒有人覺得晚上少一個辣椒就把你拔走,一定會有,所以我們以體驗耕作為樂趣,事實上我回到前面講的主題「社群」,這附近是有一票人,過去是從中南部移居到台北市,他們跟土地關係其實是有深厚感情的,那群人他們模模糊糊之間有一條線牽在一起,我們讓他們在這裡種菜,就變成現身,這些種菜人到最後就形成旨趣社群,我個人認知裡面他本來模模糊糊就在這個社區裡面有這樣的社團跟一群人,有些人本來就認識,有的人不認識,種菜的時候有的人會聊種菜經,有的人會聊嬤嬤經,有時候我跑去那邊的時候他們就會跟我說隔壁的人出國去了,兩個禮拜都是我在幫他澆水,這是社會性的解答,讓人與人之間能夠互相串連起來,所以我們就做了這樣的菜園。陸陸續續因為他很囂張、很醒目、很大,所以就很多里長跑來參觀,回到自己的社區他就去找立法委員搞出新的空地,有的是軍方的、有的是國有的,在過去都很難處理,他們就說他們社區也要種菜,所以有很多里長都跑回去,大部分很多透過民意代表的幫忙,弄了一些軍方的地、國有的地開始種菜,開始那個社團越搞越大,如果各位有興趣可以到網路上搜尋都市農耕網,他們還在Flying V募資平台上希望大家支持這件事情,其實是他們一直在遊說不同的候選人希望能支持都市農耕。所以這個空地上就出現了這樣的種植,我之前就談這是叫可食地景,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拜網路之賜,有時候談一談還會有人找我去分享到底甚麼是可食地景,用菜籃子象徵我們自己推、自己種菜回家吃,用志工的模式讓他們有榮譽感跟責任心去照顧菜園,這是私有地,地主本來跟我說規劃成菜園萬一很臭怎麼辦,灑自然推肥,萬一沒人種怎麼辦,我那時候還傻傻地跟他說那我就去種,好險到現在我都還沒去種過,這些人種的超起勁的根本我不用去管他,他們都按照我們的規範在這裡種菜。但是他們也曾經打電話來哭訴他的菜真的被偷了,希望可以加裝監視器,但是監視器的成本真的太誇張了。再來這邊有時候會有蟲害、有蚊子,所以大家在這邊研習怎麼做環保酵素。所以這算是我個個案例裡面比較早的經驗,在羅斯福路上面是用社群去幫助、去協助,和他們一起推動在地社區,同一里或同一棟樓或同一社區,用這種模式讓這些事情發生,我們這是受到樸門永續發展協會很大的幫忙,這附近有很多獨立書店,我們做了一個閱讀花園,要如何培養閱讀氣氛,不只是透過當地的溝通,靠那些獨立書店的老闆們的聯盟,透過網絡關係互相支援、互相打氣,所以我們透過這個主題讓他們認養,不是曬書的活動,因為他們開獨立書店的老闆都校長兼撞鐘,沒辦法有多餘人力出來,所以這是用另類的閱讀活動,例如原住民作家晚上的時候在星空下跟大家分享人與土地的關係,然後老闆只要帶那位作家的書來就好了,就可以賣的比平常還多。這就是所謂的公共空間。不插電的麵包窯,這也是樸門的概念,我們都把這些技術、絕活放在書裡面了,但是我不是為了賣錢的剛才也解釋過了,你可以去看一下怎麼做不插電的麵包窯,就是瓦片拿起來再利用,後來我去日本看到他們真的也這樣做,但是我不是抄他們的,我看到他們不只這樣做,還去研發輕量化的瓦片,瓦片也可以拿來做花園的收邊,這樣的事情畫在圖上公園路燈管理處都會跟你說不能做,因為我們沒有那個材料,有的樹畫一畫他也會說這個數不能種,因為我們辦公室抽屜的圖集裡面沒有那種樹所以不能種。所以這種空間反而可以做出一些特殊性。

 

 

 

03/生態觀察花園。這本來就是一塊荒廢的空地,就在麵包窯旁邊,我們就做了一些簡單的整理,因為這個地主比較快開發,我們那時就用非常簡便的方式,因為他那時覺得我們做的東西好有趣,所以他主動問我能不能幫忙把圍籬拆掉,就像我說的這不知道多久了,少說已經圍了5年-10年,經過我這附近隔壁的菜園,這塊地的屋主覺得有趣,他就讓我們把圍籬拆開,用很便宜的經費做簡單的整理,在裡面本來的樹下做麵包窯,也種了一些香草植物,所以做比薩的時候就可以直接拿到香草,如果講了半天今天主題是綠生活,這個就是綠生活,我認為這是綠生活,我們的生活突然出現一些不用插電就可以吃東西的生活型態,突然出現都市裡面好像很突兀的種菜,好像突然有一些生態環保的生活模式,這就是綠生活的一個部分。不只是動手做,也要動腳做,踩一踩紅土、稻梗,再做這個麵包窯。現在附近有很多國小戶外教學的課程,好像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安插一個,他們也跑來這裡,這位阿嬤看到小朋友來自己煮紅豆湯推出來給大家喝,他就很開心,所以都市生活到底要怎麼樣,這真的是一個大哉問,但是都市生活可不可以突然有這種好像田野間的生活,可不可以有無私的分享,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所以在做完羅斯福路的綠生活軸線之後,算是很重要的嘗試,因為當時如果我們沒有做這些事情,有一些後續就沒辦法開展,所以我們當時整理一些想法出來,到處去行銷、推廣。所以我們在談破破爛爛的房子,有的或多或少可以變成一塊空地,或者他本來就是空地,可是一般都市開發或土地開發的流程大概都是破破爛爛大家視而不見,或者弄出一塊空地上面是水泥,沒有綠綠的,最後再想像的是一個建築物很高級,可是我們再羅斯福路的綠生活裡面,我們在想像,在試一件事情,這個破房子或空地我們可不可以不要視而不見,可不可以在上面做一些社區的、都市的、人與人之間的公共生活、公共活動,簡單說就是一起做的事情,然後這些事情可能可以催生出很不一樣的開放空間,那種開放空間可能上面有麵包窯、菜園、雨水回收金字塔,這些空間不是做完擺在那邊好看而已,我們希望也確實讓這幾個綠地可以在上面活動,能夠烤麵包、種菜、有雨水回收的教育示範跟導覽活動,大家可以在上面像雨水花園旁邊居民很開心他們社區終於有一個開放空間,在那裏甩手或做太極拳,附近當然有一些上班族也是見獵興起,就在這裡叼一根菸享受都市美好的一塊空地,下一步我們其實還有一點野心,我們當作是個願景,希望這件事情最後不是來到一棟毫無表情的水泥建築物而已,我們希望他可以把這些事情納入都市設計或建築設計,所以我們也畫了這張圖到處推廣。裡面有雨水回收,如果要讓小朋友上去可能要做可愛一點,那屋頂也可以種菜,其他人都在種樹了,種菜當然沒問題,我其實跟信義房屋的代銷談過這件事情,他們在台北市有一塊基地,因為我們做了這些事之後,常常有各種各樣的單位來找我們,下個月我要去物業協會分享這個案例,信義代銷跟我們說他要賣房子的時候,他覺得做開心農場在屋頂上是很簡單的事情,而且他也可以列入保固,也就是說前幾天他都可以確保上面一定有菜,原來他們也覺得這個很可行,可是過去沒有做。我為了強化大家的印象或者說那我們為什麼不做,可以有多一點機會,這是所謂以前大家最常理解的容積獎勵開放空間,以前都是冷冰冰的提供幾張椅子就了不起了,最好不要逗留因為怕有遊民,我們希望未來也是希望有綠色的生活可以出現在公共建築或私人建築,可以出現在公共開放空間裡面,這些都是我們在羅斯福路上有做過的事情,我們希望透過放在願景圖裡面,我們希望在都市更新審議的時候可以把這些事情納到評估裡面,所以這是我們想像都市中的綠生活,許多的短暫集結出城市的永續,他過去是一塊空地的時候,他過渡型的使用,雖然是短期的、暫時的,可是他提供的是整個長期都市當中都有一個生態的綠地,我所謂的都有是指如果未來蓋出來也是像這樣綠色的建築物,那他就是從現在我們介入之後一直到未來,所以他不是所謂的假的,對我來說他的存在是真實發生效果的。所以陸陸續續其實我們這幾年就運用這樣的概念去推動一些生活圈的改造,也是市政府有一些支持跟嘗試、肯定,做一些示範,所以我們就選了一些生活圈,透過市政府的經費支持我們去做這樣的事情,我們就去生活圈裡面召開工作坊,找NGO跟當地的社區居民一起討論,去討論每個生活圈裡面有哪些還沒開放但是可以OPEN的空間,然後盤點地方的資源,去辦很多的事件、活動,來串連各方的網絡,當然很重要是讓這些社群跑出來以後互相會對話,他就可以找到更多的可能,像都市農耕其實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我們做了開心農園,後來這些農園影響到其他的里長,各地的都市農夫集結起來成立一個社群,而且在臉書上有社群,他們現在就是在倡議,跟市長候選人遊說都市農耕的政策,其實首爾已經有都市農業促進法了,建立綠生活的願景。所以我們其實做了幾個不同的地方,因為我不是工作報告,所以我就找幾張照片跟案例跟大家分享我們大概做過甚麼事,我們大概會辦一些地方工作坊,這個工作坊早期剛開始推民眾參與,這旁邊都是居民,推民眾參與的時候總是會遇到挑戰,今天來五個明天來二十個,二十個不知道怎麼來的都是里長叫來的,就說代表性不足,所以我們也在回應這樣的事情,找到不同的、相關的,在這個社區裡面相關的社群,盡量把他邀過來,所以在這個生活圈裡面有師大、愛護古蹟的社區發產協會、咖啡店店家,把他們找來一起做願景的想像,所以在這裏面我們就找到有潛力可以被開放的空間,從一個私人的變成公共的使用,從不開放變成開放的,我們找了很多地方,例如一個寧靜小徑、高架橋下的空間、小巷子、屋頂、農園、人行道市集等等,我們要辦一些事件串聯起來,叫做社區綠運會,一天之內可以在這裡面找到很多不同的空間,正在發生很多OPEN GREEN的活動,在這裡面有很多不同的事情,背後還有另外一個概念是,有些事情輕輕地做了一下,他很可能會深深地激起一個很大的浪花,就像蒲公英一樣飛飛飛,你以為他不起眼,他落地之後適合這個土壤,他可能就發芽長起來了,所以我們背後還有這樣的概念。這些事情就是有很多傳統規劃的老師覺得這些都很小,要檢討綠廊、要計算二氧化碳減碳量,嫌我們這個做起來量太少,我每次聽了就頭暈,因為這些每次計算完,事情都沒發生,真的要計算這些事情實在令人困惑,所以我就先做了再說,先輕啄在看看能不能深耕,所以過程有很多老師在互動過程是收穫很多的。

 

 

 

04/珋公圳故事巷、05/珋公圳小野地、06/分享圖書館,這是珋公圳曾經留過去的圳,現在被蓋起來了,所以很多人在懷想認為這個很重要,社區裡面有一群人叫文史工作者,他們是議題社群,對於這件事就會很關心,覺得只要聽到珋公圳的事情就會熱血噴張,很希望去關注這些事情,這個社群我把他拉住,他給我們好多意見、給我們很多想像,帶了很多人在社區大學裡面有個社團專門討論這件事情,他們會畫線然後去導覽,後來還帶很多人讓他們的導覽有更多的素材可以使用,後面有一塊小空地,也是關十五年以上了,之前也是屬於珋公水利會的地,珋公水利會算是私人的,他就關起來不給你用,旁邊有一棟圖書館,一樓是市場,上面是圖書館,這個屋頂閒置很久,所以這是剛才講到圳道流過的地方,他被用鐵絲網阻隔起來,這塊空地牆壁上白白的,大家就在想像這件事情時說,是否能夠再現珋公圳生命之河這件事,以前這附近都是稻田,大部分人都無法想像,老實說要我去想把這些房子都拆掉真的是差別太大了, 所以我們那時候還跟新生國小合作,要做彩繪跟塗鴉,國小也被我們視為一個社群,包含校長、老師、學生,跟他們協調利用美術課,小朋友畫出他們心目中的生命之河,活動當天他們真的畫在一起,上面有些朋友看的出來畫的是Candy Bird的插畫作品,都是一樣用水為概念來作畫,所以他們現在就是透過這樣的彩繪,當作是重要的導覽解說的素材,走到這邊不只是看到地上的柏油路,還可以體會一下大家對生命之河的想像,那天也下雨,一方便怕衣服被油漆噴到,所以大家就穿著雨衣,畫好了開放了以後產生了很多化學效應。其實我這幾年常遇到的是畫了以後就會有人說,你這個牆壁畫這麼漂亮,旁邊的空地為何不美化一下呢,其實我聽到是很高興,不會覺得你為什麼之前都不做,但我的分析是說,以前有人想但是沒有人做,所以我們必須做第一件事情,讓他們跳出來說這邊畫一畫,另外一邊應該也要弄,所以我們跟珋公農田水利會協調,他也看到我們旁邊有彩繪,真的有人在認養,有人在維護,他就說好那就讓里長先出面扛認養的擔子,區公所的區長也有來,我們就把他打開,打開之後本來沒有任何使用,我們做了一個像西班牙奎爾公園的椅子,上面貼了馬賽克,小朋友可以在這裡有很多的活動,這面牆其實可以放電影,我有一次經過這裡看到兩個小朋友在這裡跑,他們說:「趕快趕快,我們要去秘密基地。」我想說這附近我繞這麼久,還有甚麼地方我不知道的?小朋友竟然可以有秘密基地,結果他要跑進去的就是這個空間,他們說這裡就是他們的秘密基地,結果他們跑進去以後說:「哎呀,被那個抽菸的阿伯佔領了啦。」我真的是百感交集,意思是說我覺得他們認同這個地方、愛這個地方,連抽菸的人也愛,不知道該說甚麼好,抽菸的好壞大家自己決定,但是小朋友就進不去了。這是過程中大家在討論的狀況,這是里長跟附近的居民,這是隔壁的圖書館往下拍,看到彩繪的牆跟空地,我們把他打開之後這邊做了椅子跟看電影的地方,對面一個阿伯跑出來,他只要跑大陸,他嫌我們的這塊地很小,我跟他說:「我們這個圍牆邊可以做甚麼事情,讓大家走來走去,從這個角度也好像可以看到一些東西,經過靠近就會知道這裡有個小花園。」阿伯自己跑來跟我講,結果我們做的不是大的路,是做這面圍牆,所以各種可能OPEN的地方我們都去把他打開,然後把他”GREEN”,他說這個可以拆,把圍牆的70cm降低,但是這位先生因為常跑大陸所以時間無法配合,隔壁的先生他說OK,所以反而他們家的圍牆先做,我們把它做成圖書的意象跟小型圖書館,各位在網路上會看到全球型的行動叫Little free library,這個活動是一個網站,他們在強調的是例如自己家的庭園有信箱,你可以把那一根變成小小的圖書館,這個活動的精神是拿一本書就留一本書,所以都是免費的,你看到有這樣的圖書館就可以進去看看有甚麼書,我們其實有一點參考這樣的概念,所以我們也做了小小的Little free library,但是因為台灣的氣候比較潮濕,我們不能在草皮上做很多活動,各位如果到歐洲去有很多氣候乾燥的活動台灣都沒有出現,這個小朋友他就在這裡看書,所以這個小小的70公分的牆跟建築物之間的空間就被我們打開了,我就稱這個叫GREEN LIFE,這創造了一個小小的生活型態,你可以不同意我說這有甚麼了不起,我也同意,這真的沒甚麼了不起,但是他有意義,他對這些小朋友來說有意義,對每天走來走去的人來說這裡的生活環境改變了,他是有意義的。

 

 

 

07/錦安屋頂菜園。這就是旁邊那塊公共建築的屋頂,這本來是一個積水的屋頂,沒有人在用,很多的公寓大廈屋頂都是這樣積水沒有在用,很多人會想用這個屋頂,我們本來只是先把土運上去,弄成一個像變形蟲一樣的東西,擺了幾天之後我們去的時候社區居民又從旁邊來觀望看我們在做甚麼,我以為他是很厲害的人要來踢館的,我說:「我們想在這裡希望以後可以種菜」,他說:「對阿,我在旁邊看很久了,這個屋頂就是這樣政府都不弄….。」原來是同道中人,吐了一口氣,然後我們就開始把這些人集結起來,把這附近有興趣的人,我為什麼講這個故事,因為都市的樣態其實是有很多的社群、網絡、由不同的興趣組成起來的,不是單一單一的原子,好像每個人都只有吃飯、上班、睡覺,沒那麼簡單,也不是只有鄉村才有生活,都市也有生活,所以我們慢慢地改造他,現在上面有很多不同的樣態,包括雨水回收、廢棄簍子變成的菜圃、抬高的菜圃,要抬高是因為在園藝治療、療癒花園裏面,如果我都不能蹲下了,你還要我們蹲在鑰匙孔旁邊蹲在那裏種菜,你不是欺負我嗎,所以我們就要把他架高,也許像我一樣坐在椅子上,我還可以種菜,還可以摸菜,有人問說那這樣收成會很多嗎?重點不是收成,重點是他可以摸到這個菜。所以有架高的、再利用的、有堆肥的,堆肥也要稍微說明,堆肥也是再串聯一些不同的網絡,這附近的咖啡店很多,在永康街南段觀光客比較不常去,那邊有一個圖書館,附近有一些小小個性化的咖啡店,這些咖啡店平常都會把咖啡渣放在門口寫著「歡迎取用」,根據他們的說法,沒有很多人會去取用,通常會有特定的幾個人一次來就把整包抱走,所以各位會想說咖啡渣放在門口好像再利用是件美事,但事實上很少人去拿,真的去拿的人一次把全部扛走,所以我們在弄咖啡渣做堆肥,我們在想的是在地的社群技術,這裡面有一位余威余大哥,感覺他好像跟我們在一起做很多事情,他不是我以前公司的同事,他跟著我們提供很多堆肥的技術,無私地把這些技術分享給大家,我們利用附近社區咖啡渣在地資源,我們去形成一個所謂的錦安屋頂綠化跟公共空間,這種作法有一種說法,我們希望他是一個在地的小系統,從生產、消費、一直到分解,都在這個區域都可以做到,慢慢地建立起來這樣的系統,包括保麗龍槍也是附近拿來的,跟附近店家形成一個網絡關係,現在咖啡店都會跟收咖啡渣的志工關心怎麼前幾天沒來,或者來了以後讓他喝新烘的豆子,所以這就形成了很重要的生活樣態,你會開始和社區產生關係和互動,這個農園有辦很多課程,也有很多人來參訪,這是剛才講到建築物的樣態。這上面產生很多有趣的互動,有很多不同種植的方法,向里長會和居民共同在這裡討論一些策略,後來日本人也來、德國人也來,他們也會開始想像要怎麼跟別人導覽介紹,大概有一件事情大概各位心理面會有疑問,這是一個公共建築的屋頂,種了菜,誰吃?為什麼是這些人種?我們常會遇到有人來踢館說這是公共空間,怎麼可以這幾個人用,但是公共不就是大家都可以用嗎,所以這上面有分公田跟私田,公田是收成以後不能歸個人,私田可以,公田的菜是提供給學校營養午餐、老人送餐,他這麼辛苦的工作,就當作給耕作的人一點酬勞,這個方式不是我發明的,是西雅圖他們也把附近的空地發明這個機制”FOOD BANK”,我們種出來的東西可以存到銀行去,蒐集起來統籌運用,這裡也產生了一些生態性的回覆,以前這個屋頂空蕩蕩只有水的時候,其實這裡喜鵲很多但都飛過去而已,現在喜鵲都會停在這裡、胡蜂、野鴿、金龜子在這裡。我們剛才說有帶德國人跟日本人來,日本人一直跟我說”beautiful”,他覺得這裡好漂亮,他覺得這裡看到有很多人的痕跡,他知道有很多人會上來這邊種菜,他知道有很多不同的區域可以提供不同的機能或滿足不同的需求,有一些包含推肥跟附近的商店做連結,整個地區大家都可以投入在這裏面,大家都可以找到各自不同的腳色,咖啡店與有榮焉但他其實只參與了提供咖啡渣,他也覺得那個屋頂我們也有參加,其實大部分的老闆沒有上來過,所以他就跟我說他很喜歡這個地方,我也覺得很欣慰,因為台灣就會有些其他學者會有不同的意見,可能覺得很簡陋或用不永續的材料等等,但是要討論起來甚麼都可以挑剔,要討論優點我還有點自信還有優點在裡面,所以現在我就講說如果食安問題新聞炒很久以後沒新聞可以報了,就會看到又有人來這裡採訪屋頂可以種菜、陽台可以種菜,這些我們都沒有花錢就有記者來報導。所以我其實要講的事情很簡單,但又好像很複雜,這些習以為常的事情,這些都市計畫好像已經做完的事情,他通通都有符合都市計畫,住宅區、商業區該怎麼規範,除了取締土地之外納些事情另外談,其他都是按照公共建築或私人的政府不能亂搞,可是到底可不可以有不一樣的想像去做一點不一樣的事情,我們做了這些是希望可以促成綠生活。

 

 

 

08/水與綠巷。他也是在講水,也是珋公圳流過,但是他畫的方式就不一樣,也是水裡面有很多動物或海洋生態之類的,這些照片特別可以給你看,這是潤泰創新國際建築的預定地(非廣告),我們去跟屋主談時他也是說我們帆布都掛上去了你真的還要畫嗎,當地的里長說我就是要畫,畫一天對生活品質有幫助就是一天,他說好吧那就畫吧。一般人想法是我們要蓋新的了還做這個做甚麼,他這是一塊空地,做出來的東西跟社區大學做了一個兒童協力的裝置,其實是讓他們認識水循環、水的概念,有一些其他旁支的想法,有些東西也不能完全拘泥於自己在DIY,因為做到後來會遇到一些中產階級覺得這個好醜、不夠細緻,所以我們有個想法是說其中至少5%留給社區的居民一起來動手做,增加認同感,不要100%都是別人做的,後來有一塊空地作香草園,其實我們在這塊空地旁邊也曾經占用停車格,邀請大家在空地的鐵皮圍籬下提出一些想像,希望他以後可以做甚麼,全球舊金山的PARKING DAY就是這樣開始的,他也是在諷刺旁邊的一塊空地說,為什麼這塊空地不綠,然後就搞起了PARKING DAY的活動,變成全球性的大家都在做,希望明年台灣有更多城市也來做。這是我們在附近一定要找到有人有興趣、有人想要認養、有人想要參與,所以這邊有個社區農藝班。

 

 

 

11/青田間市集。我今天分享各種各樣的空間都可以來個OPEN、來個GREEN LITE,所以這是一個人行道的空間,人行道的空間在大安區的社區裡面,通常都是外國人使用,因為外傭去幫忙接小孩,其他時間整天都空空的,沒有在用,這麼寬是為了接送小孩但整天卻都沒用到,所以我們就希望給他OPEN GREEN一下,做一個綠色生態的環保跳蚤市場,我們在這裡連續辦過兩屆,第三屆今年馬上要辦,是他們社區居民自己要繼續辦,他們覺得就是要這樣,把這個空間多樣化的使用,把建築物多樣化的使用。

 

 

 

12/古風師大小白屋。這是一個修理圖書館的概念,在荷蘭也有、國內的報紙也報導過,也有書籍在講,這個空間被整理成工具分享,修理圖書館的概念,也就是說你們家裡有椅子斷了一隻腳,不小心小朋友太皮弄壞了,你可以來這邊有一些工具、有一些達人會教你怎麼把他修復。

 

 

 

13/玉米伯的轉角。這是一個畸零地,因為這個旁邊住了一個在師大生活圈賣玉米的阿伯,所以我們在牆壁上畫了一個攤車、很多小動物聞到玉米香都跑來排隊,這裡有畫個樹幹,站在最佳拍攝地點會看到這棵樹本來躲在後面的,透過畫作他跑到前面來,這旁邊也有個國小,這幅畫有點呼應小朋友的喜好跟色彩,各位可以看到整理之後阿伯就跟小朋友有些互動。

 

 

 

14/PARK(ing) DAY。我們去站了一些停車格,做了一些綠生活的想像,我忍不住還是要說一下,像這樣的東西做到後來,在地球上許多國家有的做一做,就真的把這個空間變成開放空間,把停車格取消,他們就去修改城市街廓的樣態,這是我們那時候做的活動叫做倡議。

 

 

 

15/圍牆不見了。師大圍牆有很多人希望把他敲掉,讓綠色環境可以跑出去,但因為時間還有總務處一些的理由,所以我們就跟美術系合作,做了一些視覺上的穿透,視覺上的開放,希望畫久了以後圍牆真的就倒下去了。師大設計系的主任也很支持我們做這件事情,他說圍牆是歷史的記憶不能亂拆,弄寬也不行嗎這個我不太理解。

 

 

 

16/加納仔大市集。到萬華區也有很多的空間,包括老人戶外共餐據點、考秋瑾跟我們在這裡繞境遊街。這是當地楊聖廟的戶外廣場,一樣平常很少人在使用,我們一樣的想法希望讓公共生活再現,我們找了好邱錦他就住在這裡,他也很希望我們能夠帶動小的據點的改善,所以他也跟著我們到每個廟宇去繞境唱歌。

 

 

 

17/茉莉小花園。這是一個老人送餐的據點,戶外的空間本來被這些車子亂停亂站,而且老人要在這裡拿東西吃很危險,所以把戶外空間做一些改善,稱為茉莉小花園,這些材料都是依些環保型的材料。

 

 

 

18/看不見的雙蓮蓬萊町。這也是針對這塊空地我們辦了一個打樣大街的活動,實際上附近有些鐵件或社區工作者需要一個打樣的空間,我們在這裡做了一個事件,做了一個暫停車格,而且是未來這個空地可以做甚麼的活動。

 

 

 

18/窄巷藝術。這是實際上做出來窄巷裏面的藝廊,過去所留下來的窄巷空間,很多小朋友上學或大人要走捷徑就會走這裡,本來就只是兩邊牆壁,里長很希望可以改善生活環境、走的路徑、走的體驗,所以用了這個水管根植栽去做窄巷藝廊,也是有新聞媒體去採訪他,也是講得頭頭是道覺得很喜歡。所以這裡面有講到一個小小的結論,我們的社區和社群我們把他鏈結在一起,透過專業的社群技能去協助社區,大概裡面有一個剛才沒講到的PLACE MAKING的概念,就是做出一個PLACE,有意義的地方、有感覺的叫做PLACE,不是空空蕩蕩的空間,所以用PLACEMAKING的概念希望可以讓很多的角落對某個社群變得有意義,對那個社區、都市產生意義,而不是視而不見,大家可以理解我要講的事情。所以其實在這裏面我整理一下,剛才講這麼多到底甚麼是綠生活,綠本身有很多種,有一些是生活中的綠,有一些是生態上的綠(金龜子),有些是社會性的綠(老人送餐),其實那個據點本身不是為了綠化,而是為了老人的社會福利,有些是產業上的綠,有些是倡議的綠(PARKING DAY、城市保水),提倡城市要有生態環境上的概念,所以我們其實是在搞這些事情,可是一般我跟居民不會講這些東西太複雜,跟他們講這些他們就暈倒了。

 

 

 

我要跟都市計畫對話,我不是說都市計畫不對,是我花了很多時間在講說明明都市計畫是個美好的想像,為什麼還有些縫隙,那些縫隙怎麼辦,所以住宅區、商業區、機關用地,原來我們覺得像師大生活圈就算把那些店家都趕走,所謂的生活不見得就提升到完美,事實上從前面一張到下面一張,生活裡面其實會有很多小小的角落,小小的改變,那個東西不是畫都市計畫可以畫的出來的,所以我說那是縫隙,不是都市計畫的缺陷,都市計畫是個大的原則,可是生活裡面其實有很多小細節,那個小小的牆面,例如有的是水泥全部鋪起來的,有一種叫穿透性的圍籬,我剛才甚至敲出來一個小朋友可以坐在上面的圍牆,這都叫圍牆並不違法,可是我們可以做很多不同的想像。所以其實我們還在進行中,最近我們還用這樣的概念徵選了台北市很多不同的點,希望可以用這個樣的概念做OPEN、做GREEN的事情,所以我當然講說也許就這麼巧,你11/15在台北,有機會你也可以來看一下空間改造的階段成果,大概是從早上一直到下午四點都有活動在裡面,各位可以去看,地點是在中正區河埕里同安街87號,這個計畫是都市更新處有提供一些他們爭取來的社區營造的經費來透過裡面的推廣結合在一起變成一個OPEN GREEN的行動,所以最後剛才講說給大家按讚的連結,這裡面有些小小的結論在裡面,這張圖片是我之前只談空間分享的時候,在一個國際研討會上用的一個結論,我們在推動一些事情其實是希望彈性跟多樣的,其實都市計畫是一個剛性的限制,他說住宅區就是住宅區,他不能隨意變動,要經過很複雜的都市計畫變更的程序才能變更這個規定,可是我這裡的彈性不是分區彈性,是在這裡面可不可以還沒開發之前我們做點別的事情,可不可以他雖然是圍牆但其實也是座椅,這叫彈性、多樣,所以我認為這是一個新的空間分享使用,故意講新的是刺激聽眾而已,也許有的事情發生過,就是希望重新想像空間一定只能我的跟空著的嗎?我其實可以分給別人用、我可以在不用的時候借別人用、我可以產權是我的使用權歸別人、管理權甚至都可以歸別人,所以我認為他也是新的都市再生的概念,因為既然都市更新這麼難推,特別在台北市,所以你就不要一直想說每天要拆掉一棟房子重蓋,你就多做一些事情,像這張照片不一定是高樓大廈新建的建築物,也有老建築物、有空地、拆掉的房子的痕跡都還在,這個圖像看起來生活還不錯,新的都市再生讓都市活起來的概念,新的都市共同的生活,就是我剛才說的其實我們之間都有關係,不會是原子式的,也許你覺得我們兩個之間沒有關係,可是我常跟他吃牛排,但是他常常跟你打排球,我們都是共同生活在這個都市裏面,最後這頁大家可以去按讚。

 

 

 

我自己也是台中人,在台北住了一段時間做了一點事情,有機會到這個空間做這個分享,我是覺得蠻興奮的,因為我之前也到逢甲去過,但是場地氣氛、氛圍意義很不一樣,因為這邊本身跟我做的事情就有一個呼應,因為這裡本身也是有趣的空間,在乎的也是綠或者都市創新創意的想法,所以我覺得可以來這裡分享也是我的榮幸。也很高興今天還有人願意來聽這場講座。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