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15/01/30|徐明松

從城市到湯匙-義大利人如何看待設計

  • 講者 |  徐明松

  • 時間 | 2015/01/30(五) 19:00~21:00

  • 地點 | APPLE UNION艾波學院 |臺中市西屯區惠中路二段59號1F

  • 電話 | 04-22529721

當我們走入一座南歐老城,可發現其城市建築具有相當高的同質性,同樣形式的屋頂、差距不大的建築高度及材料使用的統一,加上老城大都是以中世紀建築為基調, 經過上千年時間的層層澱積,使得城市擁有如樹木年輪般清晰可辨的紋理。總的來說,由於古羅馬城市只剩遺址,理想中的文藝復興城市也只是畫家筆下的想像,至 於巴洛克城市也僅於一個規劃觀念或局部得到實現,所以今天在歐洲所見到最迷人的城市,仍舊是那支配了歐洲城市幾百年之久的中世紀城市。直到工業革命、蒸汽 機的發明,速度改變了一切,也完全改變了都市的面貌。

 

然而義大利仍是歐洲留下最多珍貴建築遺產的國家,建築史各時期的建築風格在工業革命前多數起源於義大利,義大利成為設計朝聖之地,給養了無數鍾情於設計的人,

F. Borromini、Le Corbusier、Luis Kahn….等皆從此獲得無數靈感。

 

設計的給養是一種「身體與心智」的旅程,「感受到」與「知道」有遙遠的差異,我們的設計教育只教了我們獲得資訊,從未引領我們去享受形式背後的「私密」人 文,真正的空間氛圍只有透過現場的真實尺寸、溫度、光線、質感……,再幻化成視覺的形式,設計才會動人與持久。對照之下,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城市那麼方 便、「宜居」,卻缺乏魅力的主因。就請大家一起跟我走一趟看不見的義大利。

 

講者介紹 

徐明松

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 建築史學者 / 義大利國家建築師

 

筆記分享

義大利是一個擁有做設計的養份,卻是一個讓年輕人失業的地方

在去義大利之前銀行認為這是一個落後的國家

現代性-以到達廊香教堂為例,人與事物因為網路的關係太靠近,反而失去了翻山越嶺到達的喜悅-是一個時代的問題

 

從對傳統建築的研究,跟現在的你(義大利)是相關的,所以重點會從義大利的各個建築談起。

 

義大利的分別定位-

威尼斯、佛羅倫斯、羅馬 à建築

米蘭à購物

 

 

義大利為一個多丘陵地帶,只有東南邊有平原跟沿海少數地區有,其餘均為丘陵地

建築—萬神殿

從第一次看à多次看à重拾驚訝、學習à看出名堂

三層樓的柱位以及開窗等方式均不相同,有各自的邏輯<動態感>

 

義大利人只要看到柱頭就知道是誰設計的à由生活的品味談起,從生活中學習品味與細節

 

Villa 夏宮

上窄下寬之裝飾牆

處理轉折的部分是最難的

 

 

 

義大利的建築廢墟—無具體而為的機能à令人無限的想像空間

 

古典建築師—不畫立面,以前人只要有平面就能興建建築

從科比意談起—印度的最高法院

裡頭使用了多種義大利(羅馬)的元素,許多大師也都從這裡學習建築

從視覺更換的韻律到線腳的處理,美學的層次都可以看到義大利建築的影子

 

對義大利人來說,這些文化資產都是他們民族自身的驕傲

但是在歌德尖塔出現時義大利人卻不願意學習。

 

義大利的64號公車扒手非常的多

 

皮藍內西的[酷刑]與超現實

à畫出很多想像與變形的空間

à對場所性觀念的系統性批評

 

比如其中一個畫作—會堂,就出現不斷的延伸、繁衍的畫面

 

 

義大利的中心區—古城以主教堂為中心

但是目前的發展狀況是以一心à多心的發展狀態

 

在文藝復興時的競圖,必須針對怎麼蓋、運送材料等多加說明,因為這是要證明出自己接下這個案子是能辦得到的,故在那時的百花大教堂蓋了1.2百年也是這個原因

 

在義大利的建築裡頭,它的建築語彙具有開放性,但路康的建築雖然也學習自義大利則無開放性。

 

 

威尼斯建築學派

法西斯之家-像魔術方塊

但丁之家

阿道‧羅西

受Mario Sironi的影響

 

二十世紀畫派為形而上

故意畫出不穩定的水平構圖<不安感>,企圖設計與控制prportionà挑剔的美感

在義大利的人可以分出一百種綠,比十種綠還多,設計也會因此而更為豐富且細膩

 

 

立面(牆面)上創造出波動、場所的精神,

義大利的民族性à多感情少理性<奔放>

日本的民族性à感情中有理性

某棟建築中,一個完整的量體裡頭轉角處卻缺了一塊,表達出堅實上卻瓦解的狀態

再來是日本的桂離宮以及阿拉伯居住的人民,水位上的設計考量

 

貢河的建築做成傾斜的

 

一個古羅馬遺跡前用大開口和它對話

 

夠地方,才夠國際化,並沒有所謂的這裡那裡。

 

義大利的生活態度—因為很認真生活也成為了他們的養份,在人文程度上升到一定程度上反而能觸類旁通

 

設計最重要的,資訊、知識最後轉化為養份,成為身體的感受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