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27|蘇富源×邱裕文
從X-site經驗學習
-
講者 | 蘇富源X邱裕文
-
時間 | 2015/08/27(四) 19:00~21:00
-
地點 | APPLE UNION艾波學院 |臺中市西屯區惠中路二段59號1F
-
電話 | 04-22529721
▌全然未曾經驗的構法與材料、無法預知的現場構築與極度有限的經費與工作時間…如果像這樣經歷了一段習慣與經驗無法當作參考依據、如履薄冰的戰鬥時光,會有甚麼收穫?會有甚麼學習與成長?
X-Site是臺北市立美術館為了發揮並重塑廣場的公共性,同時開啟藝術與建築的連結,於2013年開始推動的臨時性建築空間裝置計畫。該計畫鼓勵提案團 隊關注全球環境議題,並以創新構築工法、材料運用及藝術表現等不同媒材提出回應,而蘇富源與邱裕文等兩位年輕建築師,是臺北市立美術館X-Site計畫第 一屆與第二屆的首獎得主。
從X-Site的概念發想、創作、競圖、材料的特質、基地條件、現場構築的施工性、人力的調派、與種種打破以往習慣的每一次例外,X-Site計畫短暫卻緊湊的現地構築給兩個年輕的首獎得主上了一堂重新認識建築的寶貴的課。
▌ 本次的建築小聚場,特別力邀兩位建築師,來與大家分享他們從X-Site計畫裡的學習,與無比寶貴的思考心得與體認。同時為了加強對談的廣度及深度,艾波 同場也邀請了TADA「台灣藝術.設計與建築展演中心」的策展人之一楊宏祥建築師來與談主持。希望透過來回的精采對談,與各位朋友一起重新思考構築與創造 的意義。
◆關於X-site
■X-site 第一屆首獎《邊緣地景》http://goo.gl/WfQjep
創作者:蘇富源+陳宣誠+任大賢
執行團隊:陳冠帆、王國信、吳緯鴻、郭振銓、朱亭璇、鍾孟穎、余敏慈、中原大學建築系
■X-site 第二屆首獎《未知的質域》http://goo.gl/CK3Awt
藝術家:共時書寫建築工作坊〈邱裕文X許偉倫〉
製作團隊:舒應雄、陳彥昇、任乙天、王文君、蔣馥聯、林佑丞、樓芃成、簡瑞穎、張瑜珍、董舒婷、王子維、趙婉妤
協力:築遠工程顧問有限公司、肯緒照明設計公司、中原大學建築系
◆關於講者
1. 蘇富源建築師 ( X-site 第一屆首獎《邊緣地景》共同創作者)
- 蘇富源建築師事務所 / S2 Design, Architects and Associates / Principal Architect
- 台北市建築師公會學術委員 / Taipei Architects Association, academic committe
- 國際設計師協會會員 /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Designers (IAD)
- 美國賓州大學 建築設計碩士 /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M. Arch
- 中原大學建築系 學士 / Chung Yuan Christian University, B. Arch
■ 蘇富源建築師事務所 http://s2design.com.tw/
2. 邱裕文建築師 ( X-site 第二屆首獎《未知的質域》)
- 共時書寫建築工作坊/負責人
- 任職於大衡建築師事務所
- 2015台北市立美術館 第二屆X-site計畫優勝團隊『未知的質域』
- 2010年起任教於中原大學建築系講師
- 康乃爾大學建築碩士
- 美國/中華民國註冊建築師AIA, New York Chapter
◆關於與談主持人
楊宏祥建築師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助理研究員
(1) 台中文創園區之定位 建築修復及再利用 軟體規劃 及營運體系
(2) 文化資產保存活化再利用
- 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博士生
- 大葉大學空間設計系兼任老師
筆記分享
《邊緣地景》
蘇富源建築師竹子一直都是裝飾皮,有沒有機會讓它成為主角?
藉由展覽呈現竹子本身因為環境、微風、早晨露水、人的觸摸等因素自然變化的機會
藉由北美館建築物的虛空間轉換到廣場的實空間,我們不斷反覆詢問自己,建築是甚麼?裝置是甚麼?藝術是甚麼?
這個案子完成的意義,並非作品本身,而是生成的過程
→重新定義建築是如何被蓋起我們和中原建築大二的設計課結合,讓學生有機會實際動手進行切割、組裝、團隊合作,讓學生自己能夠動手蓋房子,有助於建築教育的推展。但是相對的也代表有修課的學生都必須要參與裝置佈置。
有些學生積極參與,當然也有學生排斥,但是在成果慢慢出現時,大家的心態也漸漸轉變,開始將這個作品當作一回事,認真投入,認同過程,看到他們這樣的蛻變成長,我們非常感動。
到底竹子與竹子之間如何接合?如何讓竹子承受人的重量?如何克服基地本身的條件限制?我們選擇進行固定鐵件的開發來解決問題。
◆ ◇ ◆ ◇ ◆ ◇
《未知的質域》
邱裕文建築師我們把這個作品定義為北美館到城市之間的中介體,也呼應到主題-會面點。
透由陳其寬「陰陽」的作品感受到遊歷在畫中的自由感,我們也在建構遊歷的過程,讓觀眾進入我們的作品能夠遊歷台灣的巷弄拼貼。
因為北美館廣場的地坪是不能夠被錨定或破壞的,所以紙若要卡在地板上,必須要考慮結構及固定上的問題。
當初選擇紙材要克服三個重要的問題,1.耐候性2.三個月的展期3.上墨我們所創作出來的「新紙」是以雙層藝術化纖紙作黏貼,中間加上襯布,讓紙變的很像布。畫上水墨之後,感覺就來了
◆ ◇ ◆ ◇ ◆ ◇
Q1兩件作品都是團隊合作所共同完成的,在提案過程到後面執行,是否曾發生任何衝突?
邱裕文建築師(以下簡稱邱):非建築領域的人在協助,尤其劇場人員。大家都是邊找答案邊修正,嘗試從未嘗試過的事情,所以最後狀態是什麼,只有團員知道。
蘇富源建築師(以下簡稱蘇):在提案前,每個人都負責不同領域、自己習慣做的是,但在提案後的實際操作上,面對結構或材料的問題,因為時間的壓力所以也都是邊做邊改。
Q2在處理不確定的設計,與實際事務所在操作案子要求精準的過程截然不同,面對過程中的不確定性或者和不同領域的人如何溝通,您們如何因應、如何面對?或者如何做決策?如何在這之間運作?
蘇:以前習慣一切都要先計算好,但是這個案子時間太趕,大部分時候沒辦法控制事情會如何發展,只能"大約"70%知道會怎麼進行的狀態,因為時間的壓力被逼著一直往前走,依照某種程度的確定與不確定就去做,現場再做局部調整。尤其結構技師在沒辦法固定地基、又是非一般常用的材料-竹子,這樣的條件下無法用數字來計算核可安全穩定性,所以實際上我們的結構是經過不斷反覆的測試才得到安全的結果。
邱:風力是這個區域的環境條件一直以來的問題,而又因戶外的作品勢必要有一定的規模,更是這個案子最大的挑戰。
Q3在這個案子之後,對於後續的設計是否有甚麼影響?
蘇:之前都會急著定義,但現在會加入不只是自己的角度,還會思考更多彈性與可能性。
邱:很多設計師都害怕改變,但是這也代表一開始的設計就要很精確,現在可能在某個程度下可以接受改變,讓作品更好,變更設計其實也沒有這麼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