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山小建築的探索
2016/04/28|葉熾仁
-
講者 | 葉熾仁
-
時間 | 2016/04/28(四) 19:00~21:00
-
地點 | APPLE UNION艾波學院 |臺中市西屯區惠中路二段59號1F
-
電話 | 04-22529721
2016第二季建築小聚場「Alternative House (Life) 」
策劃人:黃明威 建築師
無論在任何世代,住屋形式和生活內容的關聯性都是密不可分的。以考古的觀點為例;甚至我們可以從古代殘留的住屋遺跡,逆向推敲人類在該地區、該時代的家庭組成、生活方式或集居模式。然而在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住屋形式和生活內容的關聯性已經不是一對一的對應關係,甚至可以說是多對多的自由定義式的關係;當代人的多重身分及面向,加上旅運交通的發達與生活資訊高速巨量的湧流催助下,兩者間考古式的平穩定義關係已不可得。而例如住家與旅館、農舍與豪宅、自然村落與集合住宅的類型界限也漸漸地消失。清晰的住屋形式和生活內容的關聯性,在此時此地,反倒成了「另類」的選項。這個系列演講的策劃,便是針對幾種清晰的生活動向,提出在此時此地極具價值的參考點。希望藉助這些參考點,能幫助我們開始在生活「風格化」的激流中,錨定自身的航向。
------------------------------------------------------
:: 第一場 :: 04/28(四)19:00-21:00
講者:葉熾仁 建築工作者
講題:另一種﹝居住的﹞可能—後山小建築的探索
費用:現場收費$200
活動網址:http://www.accupass.com/go/au46
▌現今數位且多元的文化呈現,人際關係及社會行為早已跳脫傳統模式。「人–人造世界–自然環境」多重關係必須重新審視。面對長久以來台灣習於被制約的居住環境,如何尋求一個在地的安身立命的方式,且藉此回歸自然環境,並探索未來世代在這個島上居住形式的可能性,理所當然成為自己身為建築人的課題。為了呼應這個課題,十多年來在都蘭山下人力物力相對缺乏的狀態下,不揣淺陋,單打獨鬥,試圖以小尺度扣敲不同成員組合及生活需求的居住議題。空間探索沒有標準答案,只有可能性!更進一步:若將建築與自然擺在時間軸上,我們是否願意思考「回到過去的未來」呢?
__________________【關於講者】__________________
葉熾仁建築師
葉熾仁 [b.k.] 生於1955年,1979年畢業於交通大學航運技術系。 1981-1989擔任遠洋商船船副直至大副。1996年取得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碩士學位。1996-1998於HOK舊金山事務所工作。1999-2002兼任實踐大學產品設計系講師。2001-2003兼任東海大學建築系講師。2003-今自由建築人,現為實踐大學建築系兼任副教授。
筆記分享
《Alternative House (Life)》
策展人—黃明威建築師:
第二場的講者是鍾德頌,鍾老師他是我在美國唸書的同學,他是念景觀建築。他現在投入的是農業生產,他所提及的農業生產跟我們一般所想像的農業生產不太一樣,這也跟農業地景甚至是人的住宅生活、一般的都市生活,一種集體性的想像有關。詳細的內容會請他下個月的演講來為各位說明。
第三場的講者是我的業主,紅屋生活企業的董事長謝東興先生。他現在積極在開發、推廣所謂在農生活的share room、share working的一種工作方式。他也是在創造自己的下一個試驗,對生活趨勢的探索,並且已經開始在進行。將會請他六月時來演講,做為這個系列的終結。
Alternative Life這個系列裡有在執行設計的、也有在幫人圓夢的、也有在開發產品的,我想這會是比較完整的Cycle。
◆ ◇ ◆ ◇ ◆ ◇
《開場》
非常感謝艾波學院和黃建築師讓我有機會來分享我在後山實踐建築的經驗。
也非常感謝一位王建築師的提問,希望我來聊聊跟業主在營造材料壽命上該如何維護。其實我們今天的講座重點就是在說明這些。因為我們平常看的都是建築美好的一面,但事實上整個遭遇過程才是我們建築創作上最真實的一面,今天我們也會著重在這一面上,而不是只提及建築的美好,但這部分也是少不了的。
◆ ◇ ◆ ◇ ◆ ◇
《遮蔽物》
我們從遮蔽物開始來談現代建築。人類其實是從遮蔽物開始然後隨著文明、科技的發展讓我們現在可以在這樣的環境裡頭,但是從人跟建築還有自然關係的時候呢?其實人如何重回自然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是你在這個文明社會裡,其實很難直接回應或是很直接的回到舊有自然的環境裡,而這裡就產生一些思考。
◆ ◇ ◆ ◇ ◆ ◇
《現代主要影響》
我們實際上受到柯比意的現代主義很深的影響,包括現在城市的規劃和我們現在居住的形式,其實現代主義移駕到目前為止我們必須去思考一件事是城市這個機器是否過於龐大顢頇,導致我們面對環境議題的時候,我們如何在人類現有的居住形式裡能跟自然有什麼關係。每個人能力有限,但是有一個方法是用你自己的方式來回應。我在台東這個環境十多年來,就是在經營這件事情,沒什麼太偉大的理想,但就是希望自己可以用專業的角度在自然環境裡來回應這件事。
◆ ◇ ◆ ◇ ◆ ◇
《都蘭灣》
我大致上案子的範圍就在都蘭灣距離我自己住的地方方圓20公里內的環境,我自己也跟業主說過20公里外我就不做。這並不是我條件苛刻,而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依然能夠維持每天都到工地來保持工地的狀況,因為在那裏的人力、物力和資源跟都市非常的不同,所以很多時候你人是必須在場的。這也造就方為十多公里內,我十多年來有十多個案子在這裡成立。
都蘭灣其實是一個非常奇特的地景,背後是海岸山脈,前面是太平洋,在照片上你可以看到一個緩坡綿延數公里,在這個緩坡上放置一個建築物必須反應環境跟氣候。
都蘭灣是阿美族的傳統領域,美麗灣是個龐然大物,對美麗灣的抗議並不是單一的,是從原住民、環境保護的環保團體還有藝文界都全力反對。
◆ ◇ ◆ ◇ ◆ ◇
《太保相宅圖》
從太保相宅圖來看,以前的環境在執行建築設計的時候有深深的體會。如何在基地環境裡選擇建築的座落是一個很大的學問,不同於都市你已經有一塊選定的土地,然後在限定的範圍內做努力。在自然環境中舉足無措往往是因為無法做建築座落的決定。
這裡面大概有幾個思考:
‧數位化的安身立命
我們現在可以回應到自然環境中是因為我們現在在數位化的時代,其實沒有所謂的什麼距離遠近,我在台東執行時也因為數位化的時代可以抽身於都市環境中。
‧人造與自然的位階
其實人類訂了很多的法則,但很多時候我們忘了回到自然的時候自然的位階是比較高的,所以置身於自然環境中做建築的時候,該怎麼思考?這也是我時常問自己的。
‧尺度穠纖合度
尺度上,不在規模大小而在於穠纖合度。這穠纖合度是對應在自然環境中怎麼看待這件事情,因為很多時候沒有相對的標準,只能夠應對自然環境。
‧和諧氣韻相通
所謂和諧是在講氣韻相通,或是如何融入什麼,這都是建築語彙上常運用的。氣韻相通其實就是在講人跟自然環境中很真實的關係。目前的建築教育其實很缺乏你如何去觸碰這兩者的關係,那觸碰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又是什麼樣的事情?事實上,唯有真實的在自然環境中做理解才能為未來世代的建築教育做思考。
‧回到過去的未來
我們現在應該去效法古人的智慧,因為我們現在講綠建築,但其實以前也都是綠建築。我們彰顯這件事情、把它變成一個學問來看是否有必要呢?也就是說因為懂得觸碰自然,就能運用古人的智慧、利用環境條件來創造建築。
◆ ◇ ◆ ◇ ◆ ◇
《作品簡介》
警衛亭
警衛亭是我剛到都蘭時需要一個安身立命的小房子,從那個時候我就把它定位成臨時建築,想說十年後就拆掉。各位從照片上看,其實它是一個水泥板的外牆,但事實上它是一個純木構的房子,它的結構其實就是美國所謂2 by 4的系統。那麼這十年的歲月,開始有一些遺憾,也因為這樣我開始做另外的嘗試。
這個小房子合起來的時候就是個BOX,張開的時候就有機關,門關了可以遮陽,工班一開始都不相信門可以這樣做,我廢了很大的力氣才克服這個問題。
古倉
這個案子業主是一位姓古的舞蹈家,所以叫做古倉。這個地方是整個舞團都會到這邊休息做使用,所以會希望空間能夠方便展開、方便練舞也能夠有小劇場式的表演。
水上流
這是一個木構造的案子。他其實很簡單,但大家可以在這邊看到一個屋突,這部分其實是一個閣樓。這邊思考的是希望可以壓低量體,那麼為什麼會有閣樓呢?這是因為主人的少女情懷,他說一定要有閣樓而且只有他可以上去。
悟得齋
這個業主比較喜歡冷冽的材料,有時候關於材料的選擇、結構系統的選擇跟業主有很大的關係,而我的責任就是讓這個建築放在自然環境裡必須是貼切的。這個業主喜歡的是"鋼構"、"玻璃"這兩種元素,我跟業主在討論的時,他常常會冒出很多想法,所以我必須想想要如何把這些東西使用進去。
椰林食堂
這是四戶人家合買的一塊土地,是非常狹長型的土地,上面有計畫性的椰子植栽。設計這個案子的時候我花了一些心思,是因為他們的預算有限,一百萬就必須全部處理完畢,所以我必須想一個策略,讓材料是我可以計算、控制,並且很精準的把預算花的恰當好處。那這個部分後面會詳細說明所以先跳過。
Naked cabin
這個案子不僅穿透房子主人也很喜歡Naked,所以這個名字並不只是空間的關係還有業主在空間裡的生活行為才有了這個名字。這個案子後面也會詳細說明。
趙小姐的畫室
從照片裡的屋突你可以發現這個業主跟剛剛的木構造案子其實是同一個人,因為女主人需要一間畫室,女主人的需要比較明確和大膽,而這裡有通往畫室二樓的橋是因為地層的高度差,所有建築的剛好都是經過計算的結果,但你必須能夠掌握。這裡我們必須先理解一件事情,建築構造是什麼?當你把建築的內容切成剖面之後,裡面的內容才決定建築室內是否舒適。這個鐵皮的構造,裡面其實是一個隔熱層,隔熱層如何跟鐵皮減少傳熱的橋段,這才是建築構造的內容。那屋頂的排水與落水應該有個方法,不該總是個不得已的方法,所以我讓排水跟通往屋頂的梯子結合在一起。
風穿堂
這也是四戶人家合買,這塊地其實蠻大的,但在他們各自去處理他們的地之前,他們希望能有個共同的領域,就像是公舍一樣。希望他們都來的時候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地方能夠住又能夠過野外生活、悠閒的氣氛。與椰林食堂不同的地方是,椰林食堂都是年輕人,而風穿堂都是年屆退休、事業有成的人,所以在空間的佈局上公共私密就變得很緊要,中間穿廊的虛空間擔任了一個過渡。而風穿堂旁邊本來就有一棵老樹,這時候就有"讓"這件事情要發生,這個"讓"又跟上屋頂的樓梯要有一個呼應,整個空間因為這樣的呼應而產生了人跟空間、樹之間的關係。
吳老大
會叫這個名字是因為我就叫他吳老大。這是一個清水模的案子,前些日子有年輕的建築朋友問我你怎麼也會用清水模?其實我對任何的材料、構造沒有任何成見,我常講的就是「材料無罪」,用不好就是設計師的問題。其實它的量體不大,四四方方簡簡單單,也因為這樣我讓餐廳有一個挑高,讓它有天光從這邊下來。這邊有一個玄機是它有通往酒窖的入口,那在這邊的生活情趣多多少少都是需要的。
土蛋[fidawur]
最近花了九個月漫長的時間完成的,是利用警衛亭拆掉後的基礎做起來的。這邊也回應王建築師問我很多材料的年限以及維修,這邊的地板用的是太平洋鐵木,十多年了我把它敲起來重弄還是好好的,那為什麼我用其他的木地板用了三、五年就開始要維修,其實同樣的木材、鐵件不能相提並論,你要看單項的材料屬性。
◆ ◇ ◆ ◇ ◆ ◇
《Adulan都蘭的由來》
都蘭的由來是阿美族語。其實是因為這裡有奇特的地質,一挖土底下都是大大小小的石頭,所以在這裡必須把石頭挖出來再整土然後再把石頭堆回去做利用。這些石頭就是很典型的在地材料,這些唾手可得的材料可能會變成一種麻煩,因為還要整理它,但要怎麼用它才是建築師應該要有的遠見。很自然的,它變成擋土牆、它變成這裡很尋常的語彙。但話說回來,這裡就延伸到一個問題,為什麼當地沒有石造的屋子呢?我到現在也還不明白,因為沒人給過我答案。那因為如此,我把這些石頭運用到費夫人別館上。
◆ ◇ ◆ ◇ ◆ ◇
《費夫人別館》
這是我第一棟使用石造的案子,但當地並沒有會堆石頭工法的工班。
這個案子主要的材料為石頭牆、鋼構、氧化鎂板,氧化鎂板是比較常用在室內的。其實我一直在嘗試材料會怎麼樣。那目前為止,氧化鎂板都還很好,我也無法說明我們的設計慣性跟實際情況到底是怎樣,所以才需要經過實驗知道結果。
業主給予的設計條件:
‧要有一道石頭牆
‧屋頂可以走人
‧廚房要有VIEW
我一直在想,如果一個房子有四面牆,其中有一面牆是石頭牆,它的意義是什麼?那一個破題的方式是,把石頭牆往兩旁延伸,它就變成建築空間的元素、它可以來定義裡外,不管是垂直向還是水平向的。
廚房要的VIEW,我們就開一個窗讓它往下翻,可以變成工作平台。這個部分跟木工師傅研究很久。我也在這邊學會一件事情,在講一件專業的事情時,要讓人家能懂,才較專業。因為我是一個單打獨鬥的人,我在這邊所有的事情都是我自己處理。那我第一個要了解的是,這裡的人的生活哲理,這裡的步調是很慢的,對事情的看法和邏輯也是不一樣的。我們在不同的環境、領域裡需要以不同的方式來思考,必須要把我們的專業做一個轉化讓人家能夠理解,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從對方的邏輯上做思考,語言才會相通。
而我運用的都是很簡單的材料,依照材料的屬性來執行。那我們一般的鐵皮屋為什麼醜呢?因為你不尊重材料的屬性,應該給予材料尊重,你怎麼對待它它就會給你什麼樣的回饋。
◆ ◇ ◆ ◇ ◆ ◇
《椰林食堂》
這個發想是來自當時這四戶人家的四個小孩,當這些小孩來這樣的自然環境時應該給他們什麼樣的空間?再來就是預算,只有一百萬應該怎麼去做?
而策略上的單一材料該怎麼掌控?我的設計思考也從這裡出發,結構上可以看到這是一個行架的結構外露。由於這個基地在一個山坡上,很多大型機具不願意上來,所以一切的施工方式都必須自己想辦法解決。那麼建築師就必須從從決定尺寸、如何做細部到施工流程都想清楚,而不是到了現場再拜託人家。
建築完工後,小孩子們最後很自主性的知道,他們跟空間之間的關係。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不要用諄諄教誨的方式要小孩子應該要如何,而是給予他們一個空間,讓空間跟孩子自然的行為結合在一起。
◆ ◇ ◆ ◇ ◆ ◇
《Naked cabin》
這個案子有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建築該如何選址該座落在哪。因為這個案子的基地並不是很大,它是一個不規則的梯田,有些零碎的部分讓我們思考要不要順著這些脈絡。這個案子的下層我將它鑲在梯田的土裡,所以照片上我們看見的量體其實是建物的上層。我的用意是穠纖合度而不在於規模大小,我希望這個案子放進自然環境中是恰當的而不是爭奇鬥艷。這個地下的大部分是鑲在土裡的,上層是完全通透的,這個空間的定理其實是講公共與私密。上方是通透的,與客人與一般生活使用的,下層是私密和平常居住時使用的。而室內的榻,可以看書也可以睡午覺,跟客人的互動也能有一個親密尺度的關係。有時候縱使空間在小,就看你怎麼去營造,它其實也可以達到很多生活上面向的事情。「運用之妙,純乎一心」就是這個意思。
◆ ◇ ◆ ◇ ◆ ◇
《剩閒居—懶人的空間》
剩閒居就是「剩下的閒人住的地方」,所有的發想就從一個「懶」字開始。空間的演練適切的表達我想要營造的空間特性,這中間有一個破口,是一個屋頂的不連續,為什麼有一個破口產生呢?在想像一個空間中的時候,虛空間如何走完一間屋子?而這個虛空間是如何成立的?
在這個案子內石頭牆的面積不小,該怎麼有效的被執行?就需要活動模板,這個活動框架側面能夠拿掉,這意味著能夠檢驗石頭牆砌出來的效果。
這個建築裡有一個很重要的元素是水,水是一個很重要的象徵、元素,那要如何來運用呢?虛空間的水池末端連結到牆面的破口在連接到屋頂的破口,虛空間就從水平向變成了垂直向。而這個虛空間也形成一個過渡空間,很多的生活行為都在這裡發生。
什麼是時間軸上的建築?建築其實是跟時間在一起的,它有個變化,並不是說建築的變化,而是建築物周遭的變化跟建築達成一種平衡的態勢,這個時候再來談綠建築才有它的意義。
◆ ◇ ◆ ◇ ◆ ◇
《土蛋[fidawur]—沒圖沒模型的設計》
做建築做到一個地步之後我開始反思,我們人造的世界跟自然環境之中,設計是什麼?那能不能反設計?這越講究越玄,但在這之中有一個關鍵,從我的簡報中第一張人類的遮蔽物開始,普羅大眾在自然環境中能不能用最簡單的方式執行所謂空間和建構?
這個案子充滿了實驗性的做法,從外牆的竹編到最後包覆的塑膠網,空間量體的舒適性該如何達到?光線跟開口永遠跟我們的生活空間有關,你如何讓它進來和舒不舒適都是你的事。
◆ ◇ ◆ ◇ ◆ ◇
《結語》
最後用我水池的荷花來做個結束,每一年秋冬水底的根莖就會開始冒出小葉子伸出水面開始擴展,它的出現告訴我這一年的這個時間又到了。我想說的是,建築跟時間有一種必然的關係,當我們讓建築跟時間一起走的時候我們可以感覺那個時空,也可以讓我們比較願意回頭去想人跟自然的關係,也許從這之中我們會得到一些訊息變成我們如何對待建築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