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當都市變的貴、擠、亂,海闊天空的新可能

2016/06/29|謝東興

 

  • 講者 | 自然紅屋董事長謝東興

  • 時間 | 2016/06/29(三) 19:00~21:00

  • 地點 | APPLE UNION艾波學院 |臺中市西屯區惠中路二段59號1F

  • 電話 | 04-22529721

觀察這些年台灣都市住宅環境,裝潢華麗的豪宅林立,都市就像是堆砌昂貴藝術品的空間,人們的生活因為便利變得更加壅擠、人們的生活因為追求品質變的更加昂貴,快速的發展之下我們的都市變得雜亂沒有章法。人類群居的價值已經從「人」開始流失,在追求生活的同時也喪失了人的本性,讓家也失去了應有的庇護和溫度。為此,自然紅屋在業界嘗試創新理念,以「Home made、Home shared、Home party」24小時快速組立行動木屋的想法關注現代家庭的互動以及人與自然共生的本能,在建築領域中闖出一條不凡的路。希望透過執行「實驗性住宅」的創舉將人際間的互動和自然共生復甦,落實生活價值的新可能,讓家產生溫度,並溫潤至社區、都市最終感動社會。

__________________【關於講者】__________________
謝東興董事長
​​
文化大學畢業後到達新家具工作,開始接觸家具。後因景氣劇變而尋找新出路並結合自身生活得來的感悟「自然紅屋」就此誕生。堅持天然材料營造「無毒的家」,認為人與自然的親密關係才是本質,堅信原木為信仰,讓原木家具成為自然的延伸、讓原木調節溼氣更增添空間氛圍的時尚感,更能讓家純淨無毒。藉由經營自己的人生,悟得懂得生活才能滋生創意,以適當的植物將喧囂隔絕在門外,以無毒物害的環境讓家人更健康,此生的歸宿就在傳遞「人木合一」這美好的生活方式。

筆記分享

革命需要整個台灣的改變

我是43年次出生的,今年也63歲了。我進入了老人這個階段,也面臨了很多相關的問題,老人的問題也是我的Final target,因此我想為社會做點事情,因而開始有一些革命性的產出。這個季度建築小聚場的主題是The alternative house,對我而言的The alternative house就是Tiny House。我認為一切都是從Tiny開始的,這是一個Tiny的世代,也因為居住在Tiny House,我們也會逐漸變成Tiny Human、Tiny People。

 

回歸自然不是我最成功的事業卻是我人生最精彩的一部分

大學畢業後我到達新家具工作,開始接觸家具,當時做的是辦公椅,這個階段也是我事業最成功的一個階段。後來創辦了自然紅屋,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回歸自然」,雖然自然紅屋並不是我最成功的事業,卻是我人生最精彩的一部分。

 

自然紅屋對木材很要求、講究,希望能夠保持木頭"真實"的感覺和面貌,不希望有太多的加工讓木材失去原本的狀態。臺灣的住宅大多是使用RC,但我認為RC是很不人性的,因此使用這些保有自然狀態的木頭完成「自然住宅」,然後演變成今天所要提及的重點「Tiny House」,也是我所認為的The alternative house「行動木屋」。

 

一小屋、半畝田、一群人、桃花源

我認為臺灣的老人長照問題,應該要用這樣的想法來尋找新的居住方式,該如何達到這樣的居住方式也是這個世代最大的可能性和最大的挑戰,而我最終的理想也是希望能夠落實這樣的想法。

 

當都市變的貴、擠、亂,面對變糟的環境應該怎麼辦呢?一開始必須先理解臺灣的房子如何演變,臺灣從最初期的高腳屋演變到三合院,這之間有什麼樣的問題呢?事實上,三合院並不屬於臺灣的和宜住宅,三合院應該是種「鄉愁」。早期遷移至臺灣的人民因為思念家鄉而建造了三合院,但這樣的建築型態並不適合臺灣濕熱的氣候,雖然我們要保護古蹟和這樣的文化,但我們應該將這樣的居住型態歸類為鄉愁。接著,臺灣又從三合院演變成了洋房、豪宅和現在流行的小豪宅,那麼接下來是什麼呢?這是今天要探討的重點。

 

人類住宅的演變從採集時代居住於洞窟、遊牧族群因逐水草而居使用輕便營帳、農業時代之後開始定居有了固定的HOUSE,在農業時代時HOUSE由獨立小屋變大、變豪華,由小部落變大村落再變大城,最重要的是HOUSE與土地結合為一體,HOUSE已經成為是整個大家族共同的事而非個人。工業時代開始農被工壓抑,因為討生活的關係土地轉向工廠和企業,而企業追逐市場與成本因此四處流浪,人也就不再安土重遷。HOUSE的變現價格遠比長住久安更被關心,逐漸地HOUSE變成一種商品,HOUSE從家族的事情轉變成必須獨自承擔的事情。也因此,這個世代出現了幾個不對等的狀態:

◆HOUSE與收入不對等:HOUSE超貴,已非正常收入能夠負擔。

◆HOUSE與工作地點不對等:HOUSE與好都市、好地段、好學區綁在一起,但工作的位置卻離家很遠而產生了許多麻煩。

◆HOUSE與家人不對等:一家數口,各奔東西,HOUSE常常只剩睡覺的作用,HOUSE與HOME逐漸脫離。

由於上述種種原因,臺灣的HOUSE開始產生了演變:沒錢的,找個廉價的窩,蓋起工寮或是找宿舍權混過去。有錢的,買豪宅宣示財力、蓋VILLA彰顯自身的氣質。

 

在這樣的狀態下,臺灣開始討論起社會住宅。但社會住宅跟我們的生活真的有關嗎?社會住宅主打給年輕人居住的口號,但年輕人連工作都還不穩定怎麼會知道自己要住哪裡呢?硬將年輕人塞進社會住宅就能夠存活嗎?顯然是不可能的。但大眾又非常熱衷於社會住宅的話題,他們所想的究竟是認為社會住宅能夠解決社會問題還是貪圖抽中社會住宅後就能藉此大賺一筆呢?我想,大家心知肚明。我認為,這就是社會的一場騙局。面對這樣的局勢,有兩大問題:

1.作何營生(或稱產業)?

從歷史來看,採集時代只需要居住於洞窟,農業時代因為需要固定下來而開始產生HOUSE,可以得知HOUSE與營生是絕對有關係的,營生的工具不同,HOUSE也就必然的不同。

2.住何房子?

以第一點為基礎考量下判定該住何種房子,而非追逐流行似的選擇不適合的房子。

 

Tiny House

首先超脫上述所提及的亂象,來看看歐美如何操作Tiny House,藉此從中得到一些想法。

◆臨時之需

◆災難後續

◆生活遊戲

◆品味豪情

◆養身養心

對比歐、台的Tiny House,歐洲的作法比較有系統,Tiny House已經變成一種產業在發展,臺灣卻停在露營車、貨櫃屋、鐵皮寮這種臨時、粗糙且沒有品質的階段。而台灣人在看待Tiny House時往往陷入一種思維,總是問「合不合法?」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探討「合不合理?」在網路上能夠很輕易的找到這些國外小房子的照片,它們可能座落在森林、湖邊甚至屋頂,但這些小房子在臺灣都會被認定為不合法的建築。我認為臺灣人應該要有點"小創意",你看到的這個小房子其實只有2.5x2.5x2.5m,但人高馬大的歐洲人卻能在裡頭進行洗澡、煮飯、睡覺等行為。而這個小房子座落在瑞士的阿爾卑斯山,需要使用直升機進行吊掛到定點裝設,我們看到這個畫面總會問,這樣合法嗎?但瑞士人對環境的維護、法規的嚴謹度是大家都有目共睹的,在瑞士能夠合法為什麼臺灣不行呢?我認為這就是臺灣發展的癥結點,當我們認為這件事是合理時就應該去發展,否則臺灣就被法令設限而無法伸展、無法進步甚至是退步。我們應該思考的是,我們能不能做到?我們應該怎麼做?我們有沒有需求呢?臺灣不該只是執行法令而是探討合不合理,臺灣才會有新的可能、新的生機。臺灣普遍的Tiny House就是貨櫃屋、工寮,為什麼呢?因為只有這樣狀態的房子才能夠保留下來,若花了很多的心力、財力蓋了好房子而被拆掉就太不甘心了。漂亮的遭忌被拆,醜的沒人管反健在,造就了台灣醜陋的亂象。究竟是法規不合理?還是民間沒創意呢?

 

房子小,但外面的世界很大

為何是tiny house?

◆它掙脫錢的束縛,負擔極小化

◆它可以迴避「權」的管制,開創新機

◆他更靈敏回應人的需求,成就生活

◆面對自然環境,乃至政經社會、多災難的時代,它更能靈活應變

◆面對都市壓力,它至少以「2nd home」的逃城之姿,提供解壓

◆面對mobil society,它助人輕巧移動。甚至如西澤立衛所說「生活不會只停留在室內」。

 

Tiny house的重點更在戶外,室內只是基本的需求,戶外更能海闊天空,添增更精彩的生活內涵。而生活的內涵是我們生活中最大的滿足點。房子設計得好不好只是一時的感覺,生活的好不好才是一生的感受。

 

臺灣能做什麼?

Qcamp、Qfarm、Wood是自然紅屋現在在做的事情。

Q不只是cube or cute、更希望他能夠quick。這些小房子在裝設上所需耗費的時間能夠很快速,以上三種型態的花費時間和定位上也不同。每單位在7~45平方米間,不受建築法約束。而追求輕生活,必須財務、維護,甚至環境的負擔皆很少。有形負擔少了,心靈感受自然高。

 

房子施工,臺灣有兩大困難:暴雨和烈日。但這問題沒人正面看,所有木屋仍是現場逐步蓋。暴雨傷木,烈日傷人。於是木材必須防腐,而工人施工難有好品質。諷刺的是,住木屋者,一求健康,二求休閒品味,結果?竟然適得其反。為此,應該釜底抽薪尋找根本解套。

 

自然紅屋使用了乾式施工與預製工法來解套,推出行動木屋是第一步。並排除RC的粗重,轉成木構的輕、柔、巧。更要有蜻蜓的思維,地基輕抓土地,不怕地震跟颱風。架高也是很重要的環節之一,除了脫離水氣,更能避免蟲、蛇等威脅,出入也不困難。

 

我常說三合院不適合台灣,因為臺灣的房子就需要大開窗跟大迎風。當然若大開窗遮陽不夠會造成東西曬的問題,但大迎風是絕對必要的,因為臺灣的氣候環境溼氣太高,因此行動木屋採用兩層斷水、六層斷熱,24H通風的作法,我們認為把這個部分做好的話能夠做到不用冷氣的生活。內裝使用實木加天然漆,行動木屋內生活機能完善,並且在行動木屋裡創造「三喜食堂」這個空間,我認為不論你從何而來,我們都必須面對吃的問題,必須堅持用吃來跟人溝通感情,不論是家人還是朋友,所以不論是在大小房子中都必須要有這樣的空間。另一個觀念是,若我們要追求tiny house的自在生活,「零排廢」的觀念和管理是不能沒有的,否則只是不負責任貪圖個人享受。臺灣有很多很弔詭的事情,譬如說「化糞池」實際上只能蓄存尿糞,並沒有辦法化解尿糞,現有的化糞池的作法也違背了化糞的原則。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人的排泄物分為液體與固體,這兩種物體絕對不能混在一起,混在一起就容易發臭跟污染,若將兩者分離,就會變得簡化、好處理。尿液基本上沒什麼菌,所以常有人說尿療法,或是用尿來澆灌,但若不經過稀釋就澆灌容易太鹹而傷害作物,但尿液經過稀釋再澆灌就會讓植物的生長有幫助。糞便就會帶來污染,因為糞便帶有很多的菌,因此需要一些處理才能利用,需要先進行乾燥、發酵才能製作成堆肥,也能較快讓植物分解形成養分,在發酵的過程中也會因為高溫而將菌類消滅。在都市中的下水道若都有進行消毒、殺菌這些排放都比較沒問題,但在鄉下沒有下水道設備,這些排泄物的排放就會造成污染,不只是臭味甚至會有傳染病的威脅。因此大家追求tiny house跟到鄉下生活的話就必須要面對乾式馬桶以及零排廢的問題,否則對環境的影響是很可觀的。

 

Qcamp寬2.5m長2.8m高2.75m。Qcamp十分輕巧,使用小卡車就能夠整組搬運,為了避免溼氣造成木頭腐爛、受潮,使用架高的方式與地面銜接。內部的機能能夠滿足睡眠以及烹飪,並設有簡單的收納空間及家具。

Qfarm寬7.5m長6m高2.75m,45m2 大概13.5坪。這是目前推行比較成功的行動木屋,也比較適合小家庭使用。基本的生活機能都能滿足,內部空間也比較有變化性。

Qwood是下一階段要挑戰的事情,我們想要磨練我們自己的預鑄方法。剛剛所提及的兩個行動木屋都有一個特色,他的寬度都不能超過2.5m,因為這是一個貨櫃的尺寸,在可搬運的限制下沒辦法超過這個尺寸。在這樣的尺寸限制下,2.5m的木屋內部的大約只剩2.2m,雖然有些窄小但勉強能夠符合使用。一個舒適的用餐空間大約需要3.6x3.6m,但3.6x3.6m沒辦法使用貨櫃運送,因此需要現場組裝。也為了避免受到氣候的影響,所以Qwood的內部零件都使用了預鑄的方法,並在現場三天內快速組立完成。

 

家是木,庭是自然。古典老智慧「家+庭」

我有一些古典性的理想,希望能夠回歸木與自然。家就是房子,庭就是花園,有家就要有庭,有家無庭不是家庭,但現在台灣的房子大多都是有家無庭。為什麼庭這麼重要呢?事實上「庭」象徵性代表著自然。我常說中國人沒有自然文化,頂多只是田園文化,演變至現今更是蕩然無存。對我而言「庭」就是自然,不論它是什麼樣的自然,如果條件不好一道光它也是自然,但如果有好的環境我們就應該去追求。

 

而這些理想分為短線和長線來談,短線上我希望造2nd home的逃城,解1st home的苦悶,長線上希望從tiny house發展合理住宅。若希望台灣的住宅環境能夠變好,以下有幾個線索可以思考,古典的中國建築是從水平發展的,就像是一個小盒子小盒子的聚集,再用廊道將空間串連起來。西澤立衛所設計的森山邸也是運用相同的概念而設計的,我們下一個階段也想針對這個特殊概念來執行「伴農共老」村。在伴農共老村使用Qcamp和Qfarm,一大一小組成一個union,再將這些union放置進伴農共老村的園區裡。回到居住中最重要的概念「你的生活內涵在哪裡?」也是伴農共老村想要說的概念。希望大家都能Enjoy在農村的生活,並非只是坐在星巴克看報紙不知道在等待些什麼。在伴農共老村能夠Enjoy任何事像是自然、植物、動物、鄰居和朋友。以極小的負擔,重建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係,既自救,也救人。由tiny house演生成tiny village,更輕盈,更有人性。混濁的當今社會,另尋清流,豈不可行!

 

 

《Q&A》

黃明威建築師:在剛剛的簡報中,並沒有提到太多謝先生對家的設定與想像,想請謝先生再多分享一些他對「三喜食堂」與「太陽屋」的想法。

 

謝:我對住宅的想法最關鍵的一點就是「三喜食堂」。我非常反對臺灣家庭有電視廳,電視廳是鼓勵大家分離的空間,但我們希望的是鼓勵大家聚合!現在社會每一個人都非常有意見和想法,如何藉餐廚空間的改善,讓家人樂於一齊作、一齊吃、一齊聊,藉生活的必然,分享感情。台灣廚房有幾項大弔詭,一,廚具越來越大、越豪華,家庭開伙卻越來越少。二,烹煮器材越來越多、越貴,但多數人不會操作。三,料理教室越來越多,料理種類越來越精彩,但廚房食物儲存永遠只是一台冰箱。食材永遠不足,眼高手低,開伙,當然放棄。四,台灣人會為相機買防潮箱,卻不為更易發霉的食材備防潮設備。

「三喜食堂」則逆勢操作,一,烹煮設備求少,操作熟練更重要。二,食材儲存求大,不但冰箱要多,防潮箱更不可少。三,操作空間求大,多人參與更熱鬧。四,餐桌擺席求極好,家人用餐近似情侶交談。我們更鼓勵退休老人動起來,玩廚房、玩料理,而非只是坐著等著後輩伺候,花點時間去感受生活、享受生活,也因為如此我認為廚房應該是整個家最大、最好、最美的地方。

 

而另一個我認為很弔詭的是浴廁,我堅持衛浴應有自然通風、採光,甚至採景。但現在浴廁都密閉,使用抽風機,只重視器皿。我們每人每天都必須洗澡、洗衣服、曬衣服,但這些空間永遠是在住宅最爛的角落,連豪宅都是這樣設計。但這明明就是很重要的事情不是嗎?應該將這樣的空間放在太陽最充足的地方,更重要的是還能結合太陽能,這樣的空間也能做為緩衝太陽烈焰的空間並將溼氣帶走。所以住宅衛浴,我一律稱呼「太陽屋」。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