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22|戴育澤、施植明、陳姿云、譚釗孟
經典建築的台灣狂想|第一講
-
講者 | 戴育澤建築師、施植明教授、建管科陳姿云、都設科譚釗孟
-
時間 | 2016/06/22(二) 19:00~21:00
-
地點 | APPLE UNION艾波學院 |臺中市西屯區惠中路二段59號1F
-
電話 | 04-22529721
過去的60年,我們對於居住與建築的需求有沒有甚麼改變?
那些我們稱為的經典名作及建築特色,如果在臺灣會是一個甚麼樣的光景?
假如用台灣的建築法規檢討法國的馬賽公寓或義大利的垂直森林等經典名作,會得到甚麼結果?
很多研究或去過南法馬賽公寓的建築人都津津樂道於「功能主義之父」柯比意在1952年這個作品裡L型互嵌的樓中樓住宅單元、兩米深的陽台、宛如小型社會般的將幼稚園與商店街收在中間樓層的配置架構,還有屋頂的游泳池做為社區的公共空間。40年後Lincoln Modern同樣開發了雙層住宅單元同時將之變形成更多種可能,成為新加坡知名建築團隊SCDA的代表作品。而這些上述種種的設計特徵,到底有沒有在臺灣實現的可能?現在的我們對於住宅的需求到底是甚麼? 而未來,建築產業環境及法規條件,能不能更有彈性的去滿足與時俱進的居住需求與生活可能?
為此,大方廣人文美學協會與艾波特別共同舉辦了經典建築的台灣狂想系列討論,以經典作品為引子,為中西方的建築差異切出ㄧ種新的討論方法。第一講我們邀請了戴育澤建築師、施植明教授及台中市政府建管科及都設科等相關人員齊聚一堂,從馬賽公寓及Lincoln Modern的案例分享開始,希望藉由不同面向的切磋分享,找出更多未來建築的可能。
◆關於講者
戴育澤
1984年-成大建築系畢業
1986年-成大建築系研究所畢業
1991年迄今-戴育澤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
2003年迄今 - 美商大方廣建築設計諮詢(上海)有限公司負責人
1999年-朝陽科技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
2009年 - 東海大學建築學系兼任講師
2009年 - 逢甲大學建築學系兼任講師
2011年 - 東海大學建築學系兼任講師
2014年 - 文化大學建築學系技術副教授
施植明
1986.10 ~ 1990.09 法國巴黎第六建築學院建築博士
1997.08~迄今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設計技術系副教授
1995.08 ~ 1997.08 臺灣工業技術學院建築設計技術系副教授
1991.08 ~1995.07 華梵人文科技學院建築系副教授
筆記分享
《馬賽公寓-施植明》
社會容器的理想與實踐
柯比意在巴黎發展的期間創辦了「L’ESPRIT NOUVEAU」雜誌,在這本雜誌中科比意提出了對於未來建築和居住的想法,譬如說居住空間在客廳應該要有挑高、住家能夠很快速的組件等。1917年革命成功的蘇聯,為了擺脫沙皇貴族的文化而走向現代化,因此需要大量的、經濟的社會住宅。柯比意對於居住空間的想法與研究便引起蘇聯的關注,因此受到蘇聯邀請而提出了以三層樓為一單元的設計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戰後的重建需要大量的社會住宅,此時柯比意所有研究和想法終於有機會得以實踐。
將建築作為工業化產品
「Unitéd‘Habitation」為馬賽公寓的法文,「Unité d」是類似工業時代能夠大量複製的一種單元,柯比意對建築的想法就像工業時代一樣能夠大量複製,而不是單一的為某個基地所設計的特殊建築。原先柯比意想把馬賽公寓當成一種prototype到處蓋和複製,但最後在馬賽只蓋了這一棟,但在其他城市有蓋出相似的建築,但並不像馬賽公寓在公共與私人空間的區分與設立這麼完整。
馬賽公寓是種框架式的結構,再將23種單元填塞進去。單元的設定考量來自於空間機能、使用人數多寡、公私密性等因素才設定了23種不同型態的單元。其中最小的只有5坪左右的大小,而其中一個單元為旅館,總共有16間開放給大眾居住,另外最小的居住單元大約9坪左右,最多的是大約30坪左右的單元,有220間,而最大的單元有60多坪總共有2間,而最多戶數的這個單元,是以三層樓為一個單元,中間為主要通道,左右兩邊各有一戶,一戶主要空間在上方,一戶主要空間在下方,兩戶都有挑空的空間,而這個單元的設定也應證了柯比意早期的一些想法都有落實到馬賽公寓的空間內。
郵輪一般的高層住宅
因為城市的擴張馬賽公寓現在位於接近馬賽市中心的位置,但在當時馬賽公寓座落於郊區,因此為了解決交通不便的問題,柯比意在馬賽公寓內也實踐了創新的建築概念,在馬賽公寓七、八樓設立了商店街提供採買雜貨、洗衣店、藥房、理髮廳、郵局、餐廳等公共空間,在屋頂設立了幼稚園以及健身房、小水池提供給居民使用。也因為很多活動都能夠做到,馬賽公寓這樣的做法也被認為很像郵輪,郵輪內的空間也同樣是小空間聚集而成,而郵輪最好的空間就是能提供非常多活動的甲板上,而柯比意也認為人住在高樓還是需要與自然產生接觸,因此在房間內還是需要看到樹、日出與日落,但馬賽公寓大多數空間都面向著東向和西向,為了解決東西曬的問題,柯比意設計了深陽台。
馬賽公寓地面層除了入口之外都是墩柱,而這些墩柱也是管線所走的空間,這樣的做法讓整個地面層不會因為建築而受到遮蔽並且能夠釋放出空間達到開放性,這是因為柯比意希望門廳能成為都市的小廣場,甚至連入口處都不要有門,門廳內還設有電話亭、郵筒,燈光設計的考量也是以公共性作為考量。現在因為管理上有困難,現在的馬賽公寓在能夠自由穿越的部分都已經使用玻璃作為阻隔。
《Lincoln Modern-戴育澤》
馬賽公寓的亞洲復刻版
從Lincoln Modern的配置圖來看,座向也接近正東西,與馬賽公寓不同的是,因為新加玻位於熱帶,所以Lincoln Modern的空間上處理比較多熱帶氣候的問題,因此在地面層的設計上會盡量開放或設立水池。
從施工狀況來看,也跟馬賽公寓很像,框架看起來很像柱樑結構但實際上是板牆結構跟柱樑結構的綜合體,能夠以板牆結構為主的原因在於新加坡沒有地震。
從立面圖上來看可以看到單元之間互卡的關係,基本上跟馬賽公寓一樣都是樓中樓,主要使用的為在單元中間的走廊,因此走廊上下的空間就能夠作為其他空間使用,走在中間走廊時就可以發現天花的高低是有變化的。另外很有趣的是,你在平面上看到這些黑黑的空間其實是新加坡很特有的空間「防空避難室」,新加坡人通常拿來做為傭人房或儲藏室。
Lincoln Modern共有8種居住單元,立面上Lincoln Modern也延續了馬賽公寓三層樓會有一個動作的節奏。從個別居住單元的平面上看,可以發現居住的空間還是蠻小的,相對的台灣的居住品質還是不錯的,因此我們的建築法規如果能夠調整,台灣還是能做出很多很棒的建築。在地狹人稠的新加坡,Lincoln Modern已經算是非常高級的住宅了,因為挑空、房間數等原因,但實際上它的空間是不大的。
而會選擇新加坡的這個案子來說明,主要是因為它就像是馬賽公寓的復刻版,那為什麼新加坡可以台灣不行呢?
《台中市都市發展局建管科-陳姿云》
不只有設計方渴望以簡馭繁的法條
如果要用台灣的建築法規來看馬賽公寓以及Lincoln Modern這兩個案子,坦白說都是違法的。這些作品都有各自的時空背景,像馬賽公寓就是60年前非常先進的設計理念。用台灣現在的環境跟法規來看,60年前的台灣建築也一樣是非法的建築。我個人從事建管有10幾年的經驗,如果可以用簡單的方式去管理很多樣的事情,在建管方面才能夠以簡馭繁。現在台灣的建築法規不可否認相關規定其實非常瑣碎,也限縮了行政機關以全面思考管理的可能,執業的建築師們也面臨相同的困境。現在建築法規漸漸演變的這樣趨勢是很有檢討的空間的。
困難的是很多法規是中央法條,很多規定都要符合,審查方才能准照。事實上很多規定都讓人很困擾,譬如說最近地質法的規定,台中市的範圍很多都被列入地質敏感地區,因此很多案子的地下室開挖範圍就受到了限制,而這樣的狀況是很多人沒有預想到的,而這樣的法規也是去年底才公告的,台灣的法規會有不斷變動的狀態,包括建築技術規則為什麼會改成這個樣子?也是因為台灣這幾年一直有一些大型的公共安全的問題發生,所以建築技術規則不斷被檢討,改得越來越嚴格。
經典建築在台灣並不是百分之百不可行
很多法規的規定讓建築界想要推廣的產品受到很多的拘束,這部分雖然我無能為力,但是剛剛所看的兩個案子從現在台灣的建築法規來看並不是百分之百做不到的。在我看來先假設不提都市計畫法控管土地的建築量體限制,從建築技術規則的設計面來看馬賽公寓,比較不符合規定的是防火避難設施,馬賽公寓高56公尺是屬於高層建築,那麼高層建築大家都知道會面臨緊急升降機、特別安全梯和防火區劃的問題,還有裝修材料跟消防設備的問題。那麼這樣三層樓一個走道的設計能不能實現?我認為有一條規定就會讓它卡住了,因為台灣的建築技術規則規定直通樓梯需通達各層,所以沒辦法接受有兩個樓層沒辦法到達,我覺得這是很困難的點,但是因為建築技術規則有一條是說「當你的防火避難設施沒有辦法符合規定的時候,可以提避難性能審查。」所以也許你的業主有這麼強的企圖心願意推這樣的產品,這方面可能有辦法突破,但必須提「避難性能審查」。
用台灣人的生活習慣來看這個案子,我覺得馬賽公寓也不見得是最適合居住的環境。從樓梯上來說,雖然集合住宅內的無障礙設施只規範公共區域不規範專有的居室,但幾乎每個居室都要處理垂直通道的問題,因此馬賽公寓在台灣要能夠成立有非常多的面向需要去做克服,這樣的居住型態,也未必是現在台灣市場上要推行的主流。
Lincoln Modern上有一個可能是市政府需要努力的方向,在「跳層陽台」和「綠化」的實踐我們正在努力當中。由於我們最近很密集的跟各公會的代表在研議台中特色建築的法規,同時也希望透過建築法規的研議跟都市計畫的授權來達到特定狀態下能夠有條件放寬的可能。
《台中市都市發展局都設科-譚釗孟》
我們也同樣盼望台灣有馬賽公寓的出現
在看都審的案子時,我們會從幾個面向來看:首先是基地,它所面臨的道路會影響應該要退縮多少距離,馬賽公寓目前道路退縮並沒有這麼直接的影響,所以我想從其它面向來看看這個案子。從馬賽公寓的現況來看,我們可以看到一樓有很特定、很充足的開放空間,這也是都審中主要強調得一部分,那都審就會針對開放空間有什麼樣的設施去審查,如果開放空間的設施是使用水池變成一個護城河,這個案子就不會過。再來如果是水池,這個案子就會送到都審委員這邊審查,都審委員就會針對水池是否阻礙人行、是否有必要等等原因進行審查,所以並不會有什麼是絕對不會過的。
從都審的角度來看,道路的退縮是否足夠,也是都審委員對業主、設計方獎勵的一部分。有些案子的法定建蔽率、容積率都是足夠的,但委員常常會希望能夠有更多開放空間的形成,因此像是馬賽公寓這樣一樓架高的案子是可能受到都審委員所青睞的案子。曾經有幾個案子,尤其是在街角的地方被都審委員要求「能不能像馬賽公寓一樣」。
都審所談的不外乎是這些高樓大廈、住宅提供給居民以外的大眾所使用的空間是否滿足,譬如說退縮最基本的2.5m人行步道,而這個條件也是都審中最基本的需求,那馬賽這個案子是有做到的。在工作中我們也常看見一些很不合理的要求,因此我們最近也嘗試跟工會溝通、修法,我們同樣也希望能夠檢討出一個比較友善並且符合台中環境的法令。
《Q&A》
王同學:我的問題跟容積計算有關係,我之前在新加坡實習過十個月,因此對新加玻的法規有一點了解。在台灣樓地板面積計算是建築垂直投影下的範圍,但在新加玻比較特別的是太陽照射的45角的範圍內,若不是私人使用而是綠化使用的話,這塊範圍都是不計入樓地板面積的,所以新加玻才能有這麼多的綠化量。那這樣的計算方法有沒有可能在台灣被實現呢?
建管科陳姿云:新加坡的檢討方式也正好可以提供給我們一個新的思考方向並作為訂定台中特色建築法令的考量。因為我們最近在檢討景觀陽台,甚至是複層露臺,那我先解釋一下為什麼露臺會複層,其實是某種使用程度之下,遮陽板跟雨遮的效果不在的時候,我們能夠把上面那個頂板作為露臺使用,但是在檢討樓地板面積的時候這部分就不算了。但是又這麼做就必須回到中央,需要內政部營建署來做法令上的修改。
龔總監:我們邀請王同學來跟我們分享一些新加坡法令跟台灣的差異好嗎?
王同學:
◆新加坡的建管單位在面對二次施工的部分非常嚴格,所以不可能發生像台灣有二次施工的狀況。在新加坡只要施工完成後,政府官員會帶一大票人前往查驗,若圖面與實際狀況超過10%的差異就要重新繪製圖面送審查驗,而且是每一層樓、每一間確認。
◆法規上的規定也不太一樣,挑高也沒有超過3mX3m要列入容積計算的規定,還有電梯有到達的樓層才列入面積的計算範圍,所以電梯沒有到達的樓層就不計算面積。
◆新加玻有名的空中花園只要在開口量和45角度的條件下就能夠不計算面積,因此才能擁有大面積的空中花園。
◆地面層的開放程度也有影響,若地面層使用牆將空間全部包圍起來就要列入面積計算,但若地面層是完全開放的就不列入面積計算,即使有頂蓋蓋住也不列入計算。
—————————————————————————————————————
柯比意的建築啟蒙
柯比意出生在瑞士的一個出產鐘錶的小鎮,從小也被訓練成鐘錶雕刻師傅。但柯比意的左眼視力不太好,因此當時的老師便鼓勵他往建築設計發展,雖然他們學校內沒有建築的相關科系,但柯比意的老師仍然教導他們怎麼觀察自然界的東西,從自然界裡找尋到隱藏在外在形式的幾何秩序,這個時期柯比意在職業學校內所學到的比較屬於裝飾性的東西。柯比意的老師除了鼓勵他往建築發展之外也幫柯比意介紹案子,但這個時候與其說設計倒不如說是在畫房子,柯比意在這個時期比較著重裝飾的部分,他把在學校中所學的那些從自然界觀察到的裝飾方法用在他最早的作品中,此時只有柯比意19歲。
拿到設計費之後,柯比意的老師鼓勵他去進行建築之旅,這時候的柯比意在旅行的過程中非常細心的紀錄所見的建築裝飾,這個時候他還不是看整個建築的動向。柯比意在這之後到了巴黎,他也很敏銳地找到了一位鋼筋混凝土大師,希望能夠到對方的事務所中學習建築的技術,因為他在學校裡並沒有真正學到建築相關的技術。之後柯比意展開了另外的旅行,經過幾年下來柯比意已經開始將所見的建築物完整紀錄而不只著重於裝飾上,他也開始從建築的角度來思考而不是重視裝飾的手法。之後柯比意運用在巴黎所學的鋼筋混凝土的技術提出了創新的住家「Domino」,概念是使用六根柱子、固定的樓梯,其他的空間都是非常開放的,這個案子被認為是開放性住宅的先驅。
柯比意(Le Corbusier)其實是筆名
柯比意在巴黎發展的期間,與一個畫家朋友一起創辦了「L’ESPRIT NOUVEAU」雜誌,這本雜誌主要在批判當時一些比較有名的藝術表現,當時的頭號敵人為正火紅的立體派,柯比意也因這本雜誌取了筆名,也就是我們所知道的柯比意(Le Corbusier),這個名字也就一直沿用到現在。(柯比意本名為Charles-ÉdouardJeanneret-Gris)在這本雜誌裡,柯比意提出一些他對未來居住的想法,跟一些鋼筋混凝土的技術,甚至他提出未來的居住空間在客廳應該要有挑高。而當時柯比意很希望住家能夠很快速的組件,而這樣的大面積玻璃也只會在工廠出現,當時住家都是使用”洞窗”,而這樣的水平帶狀窗也是當時柯比意所提倡的想法。柯比意其實是把住宅的設計當成工業產品一樣,於是柯比意所做的住家就像是第一代、第二代的慢慢發展。後來柯比意也把他在雜誌內所撰寫的文章集結成冊,1923出版了「VERS UNE ARCHITECTURE(邁向建築)」,這本書被譽為現代建築發展最重要的一本書。這本書內強調的是每個時代都有回應當時最高技術的作品,譬如說工業時代的汽車和輪船就在回應當時的最高工程技術,但是建築卻還沒辦法做到這件事情,因此柯比意認為建築應該放棄去模仿造型,而應該直接去面對工程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