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17/10/24|林嘉慧建築師 

老有所家-老人建築及生活照護空間規劃設計分享

  • 講者 | 林嘉慧建築師

  • 時間 | 2017/10/24(二) 19:00~21:00

  • 地點 | APPLE UNION艾波學院 |臺中市西屯區惠中路二段59號1F

《秋|老之華》

老是一種必然,時間走過,留下的就是痕跡。痕跡可以抹去,也可以因為珍視歷史與曾經存在的價值,重新找到一種面對未來的態度與方式。《秋|老之華》系列講座將從老人、老城與老屋三個面向出發,討論台灣當下面對人、城市、房屋逐漸老化的過程中,各方面臨的挑戰與採取的因應策略。

 

 

------------------------

[老有所家_老人建築及生活照護空間規畫設計分享]

在台灣65歲以上的高齡者人口比例在2015年時已達12%,這個數字大約是280萬人。預計在2018年即將邁入14%的高齡社會。作為集體意識中以『老』的面向來做為建築與空間設計的討論,面對『老人建築與照護空間』的設計看似當紅潮流底下的設計議題,在有限的硬體預算與尚未擁有成熟營運觀點的新設立單位,永遠不足的照顧服務人員之下,其實這一路將行,眼前的驚濤駭浪永遠看似少不了。

__________________【關於講者】__________________

[林嘉慧]

2010_PRESENT 林嘉慧建築師事務所 ACHL ARCHITECTS /建築師

2010/9-PRESENT 淡江大學建築學系兼任講師 

2014/01-PRESENT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 / 老人日間照顧中心 空間輔導委員

筆記分享

2017-10-24 林嘉慧建築師-老有所家-老人建築及生活照護空間規劃設計分享

當日演講筆記分享

 

----------------------

 

今天主要分享事務所做過的案子及對老人生活照顧的看法。

基本背景:

1.長照整體趨勢、2.日照中心發展進程、3.日照中心設置目的及服務特色

建築師能做的事:

1.認識使用者與理解空間規畫概念、2.建築與空間設計要點、3.日照中心空間規劃與國外照顧空間案例分享

 

在民國100年11月1日開業之時,一直期待我們自己是具有研究精神與社會功能,在面對商業存在的事實同時能夠與極端的商業保持適當的距離,總體而言有了這個研究精神跟社會功能,還要對設計創意負起責任,所以事務所在整體的作業內容上還蠻固執的,會一直希望把建築設計完整地做完。

 

團隊在2013年拿到第一個日間照顧中心時,就有在考慮未來的方向是否全心全意朝這塊目標發展,後來發現在老人照顧的建築類型裡,應該是軟體重於硬體,也很幸運的獲得士林老人中心簡月娥主任答應擔任我們專業服務的顧問,我們才開始能將營運的內容帶到建築裡。我們希望營運與服務類型從使用者需求立場出發,可以引領空間架構形成,進而有效為空間場域找到最適合的規劃設計方案。

 

我本身除了擔任事務所建築師,也有在學校擔任兼任講師,也在老人福利聯盟擔任照護空間輔導委員的角色,甚至這幾年都有擔任日照設施評鑑的委員,也因此在老人照護這個部分有比較完整的機會窺其面貌且有機會學習到更多。

 

PART1_基本背景

長期照顧政策背景與整體趨勢

我們將面臨老人席捲而來的世代,這部份不僅是個現象,從老化的速度來看,我們更拿了世界第一。

政府從民國97年開始推行長照十年計劃,陸陸續續整體服務網計畫與針對長照服務量的提升,都在106年正式直接轉入長照2.0推動中,將社區整體照顧模式的運作立法,作為實際的操作與執行,其實就是循環式的照顧過程。大家對於老人家照顧的刻板印象可能是覺得老人家老了、身體有障礙、要臥床需要人照顧,但其實並非如此,而是透過提早的預防與生活上的支援,可以讓老人家在整體的服務循環中延緩老化,於是從1.0到2.0過程中有個明確的樣貌是「去機構化」,採單元照顧,走向社區型照顧模式,強調個人照顧計畫,落實在地老化的方向與夢想。

以前的老人家要到機構去接受服務,現在幾乎是在家裡就可以接受所有的服務,或者可以到定點式的到日照中心去。

 

ABC政策的執行從去年10月開始做到現在,包含政府單位在做這件事情都是新手,很多規定綁手綁腳也是希望用比較保守的方式讓政策執行,但其實市場是多變的、老人也是多樣的,於是受到很多反對的聲浪。現在ABC級單位可以各自有彈性地提供適當的服務,這些服務內容相當多元化,從身體的照顧到電話的問安都包含在內,場域內容就是以日照中心為核心,從日照中心推演出的社區型就是小規模多機能日照中心,專門服務失智老人的組織有團體家屋,或者某些必要之時需要短時間日間托顧,不僅是在外的公共設施,居家也有這樣的照顧服務。長照2.0把舊有空間系統做了整體的組織與規劃,之前我們遇到需要長期照顧的老人(臥床、需要醫療照顧)通常被排除在系統之外,但在長照機構裡面,也特別把住宿型的照顧機構放到其中一個類別裡...我認為這是在整頓統合。

 

長照2.0是透過A級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B級複合型日間服務中心、C級巷弄長照站,三個等級來進行社區整體照顧的服務。如果要簡單清楚的理解,A級如同旗艦店,和醫師、志工、護理師們等團隊做服務整體的規劃。B級以複合式日間服務中心為主,整合衛生所、社區治療所等可以提供侵入式復健的服務單位,提供的服務不只身體上的服務,包含供餐、體適能服務等,與A級不同之處在:A級趨近於專業化,B級趨近生活上的照顧資源服務,C級類似柑仔店,可以看到居家式服務在裡面,可以自由挑選想要的服務,照顧經理人是關鍵,如何規劃長者的服務內容與彈性調整,照顧經理人需要深入從社工、生活、醫療層面去了解老人家的需求,才會區分其需要的是專業型照顧或者生活上的照顧。

在ABC級循環,希望透過照護模式,達到生活自立與延緩失能的功效,以減短後續需要醫療的時間。

 

【日間照顧服務發展進程】

綜觀1.0時代到2.0時代發生的大事。

1985年開始,台灣出現社會型日間照顧中心,當時台南松柏育樂中心是集體照顧的模式,不針對個人提供生活照顧,來的人可以參與社區活動,如此發展了10年之後,1997年老人福利法促使日間照顧中心有了基礎的模樣,分為社區型日照(存在社區普遍之中)與機構型日照(存在護理之家、安養中心或醫院)。日間照顧中心與照護中心是不一樣的,照顧屬於社會福利,照護屬於醫療。當時日間照顧中心以床位計算為基準,於是在社區型發展上就受到限制,因為需要床位但不一定每個空間都可以放入足夠的床位,於是發展無法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在2007年老人福利法再度修法,將社區型日照列入明確服務內容,老人福利服務提供者資格要件與服務準則明確指出社區型日照應該是如何的人員組成、空間配置、提供什麼服務內容。一路走來日照中心空間發展經過20年的歷程,在2008年3月社區型日照空間參考標準才明確化,2007年啟動的長照1.0計畫因應長照10年計畫,政府希望1/2的縣市有日照中心,行政院更盼望一鄉一日照,但是到了2012年的時候還是無法達到368個鄉鎮都有日照,但是至少22個縣市都有日照,其中有201個日照中心,包含175個一般型日照(失智、失能混合)及26個專門為了失智型長者做的日照。在2015年開始有了小規模多機能提供日間留宿服務的合併日照的服務產生,累積了三年之後,預計今年可到85個以上。日照中心如此發展產生明確的類型,甚至合併延伸性的服務在裡面。

 

【日間照顧中心設置目的及服務特色】

當老人家經過生活自體評估,屬於輕度/中度的失能失智、65歲以上需要生活支援的老人,都可以接受老人日間照顧中心的服務,銜接未來到醫療或安寧照護平台,主要功能提供生活持續性的服務內容、必須自力訓練與陪伴照顧,最終目的是延緩老化。北歐老人家臥床的時間是三週,據說這是個夢幻數字,我們所了解的是一年到八個月,這跟老人家個別狀況不一樣,有的人可能是癌症或者新陳代謝疾病讓狀況不一樣,這讓台灣護理之家的人非常羨慕,因為台灣的平均臥床時間是7年,甚至我認識有個老人家臥床20多年。如果今天我們活到70歲,代表人生有1/3的歲月是躺在床上的,這造成非常多醫療資源或社會福利資源的侵蝕,於是做社區型日間照顧中心的最重要目的是延緩老化,讓每個人進入到醫療安寧照護的時間縮到最短,當然這並非靠政府的社區照顧政策就可以達到,我認為比較多的部分出在食材教育、營養教育、運動教育,這些事情我們都沒有練習,於是我有個期待,每個人從今開始回家都可以開始關注自己的運動時間夠不夠、關心自己的飲食好不好,這也可以幫助自己能夠慢一點進入醫療安寧照顧。

 

日間照顧中心主要提供老人機能訓練及日常生活必要援助的場所,目的是希望維護老人生活機能正常、提高生活樂趣、促進老人日常生活自立、為將來多元化的照顧需求作準備。日照中心的服務主要是生活照顧、生活自立訓練、健康促進、文康休閒活動、家屬教育及諮詢服務,支持性:交通服務、備餐服務、復健服務、護理服務。所以在整個醫療比例上是非常少的,甚至在日照中心的護士也非屬積極型治療,比較是在必要時提供身體狀況檢測服務。簡單來說,日照中心並非醫院或診所,只是日常生活支援的場所。

 

【小規模多機能】社區中的另一個家

這是早期日本日間照顧中心在實行之時,志工發現老人離開日照中心之後還是需要照顧,但是日照時間已經結束了,於是他們在自己家提供一些居家服務,老人家可以來家裡洗澡、用餐等,很多都是跟日照中心重疊的,甚至提供留宿服務,在2006年日本將此現象整體制度化,並且可以給予完整的名稱,一個規模小、機能多的機制,台灣簡稱「小規機」,這是台灣做長照的人都知道的一個可愛又拗口簡稱。

服務內容可以減輕家庭照顧者的負擔,為日間照顧之外的時間提供更連續性的服務,主要內容是日間照顧、居家服務、臨時住宿服務,且幾乎是用同一組人來幫老人家做服務,跟社區緊密性非常好,也可以對應社區協會運用志工系統提供更多元的服務,最重要的是連續性的特色。

 

PART2_建築師能做的事

認識使用者與理解空間規畫概念

老人家有自己的需求,有其對應空間的必要與必然,不是所有老人家會告訴我們他需要什麼,也不是所有的空間類型是從學校出來就會的,於是我們學設計的人可以不斷向前去看使用者到底需要什麼,空間規劃可以執行的概念有哪些。

 

【認識使用者-對象與身體狀況的變異】

老人家不像小孩或孕婦,有個特殊固定的狀況,老人家幾乎隨時在變動,且老人與老化是綁在一起的,隨時都有動態的身體變異過程,他不是單一方向線性的改變。生命最終朝向終點,在這之前是我們可以努力理解的,會是一點一滴回復式的循環,在整體慢性醫療復原發生加上某些疾病的復原發生的階段。在這裏面我們需要先了解三級老化,65歲以上定義成老人現在可能有點嫌早,世界衛生組織打算延後到70歲,老人家可以分成健康期、障礙期、臥床期,也有人分成七種狀態。

我們之前只注意到5%老人在臥床期,但需要延緩老化的有20%,部分可以自理,部分需要別人照顧,在整體的居家空間照顧上,如果台灣有很好的老人住宅,幾乎可以照顧到住院之前的空間需求,但是台灣目前沒有提供。

 

基本的無障礙計畫都是必要去理解的,我現在把居家照顧的資料彙整,用空間的方法來整理。

 

【居住需求-使用者_空間類型的改變】

使用者的狀態改變了,於是空間類型也會改變,在不同時期用的人力資源也不一樣,分門別類從社工、照服、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語言治療師等,在這個階段提供的家事資源、個人照顧、護理服務都包含在內,生活持續性的照顧內容家事、餐飲、協助都在裡面,其所居住的空間類型,除了專門給失智的團體家屋外,大部分人比較有機會碰觸到老人之家、養護之家、護理之家等,日間照顧中心對於上下銜接的人佔有非常重要的角色。

 

現在長照2.0對於基本空間類型與營運模式的說明:

長照機構分為三個部分:居家式(服務到家)、社區式(定點照顧)、住宿式(失能或重度失智,必須住進去的機構)。為了可以銜接先前的轉移機構,提供初步的作法,政府在做長照資源的獎勵,對於空間整理也在這其中做了架構性的探討。

 

【規劃概念-空間設計的整體概念】

由單元到空間,空間可以引領活動,建築師要創造的是生活狀態,我們也嘗試從這方面努力理解這樣的需求,於是老人生活對我們而言很重要,因為我們必須透過老人建築與生活照護空間設計來創造老人在裡面的生活狀態。

 

【規劃原則-去機構化/社區化/小型化】

規劃原則分成四個項目:

  1. 硬體空間-去機構化,有”家”的空間感受

  2. 軟體服務-單元照顧與分組活動

  3. 生活持續-自立訓練與生活陪伴的場所

  4. 環境支援-通用設計觀點與無障礙設施

 

如果設計成績要打分數,環境支援只佔整體的15%,所以若有興趣做這個領域的設計規劃者,必須放下自己傳統的設計思維,去傾聽與了解實際的操作單位內容再來進行設計。這和一般的建築師業務有些不同,我遇到基金會的業主都會要求希望看一下日照或者工作內容,或者坐下來跟家屬開會,我幾乎是用這樣的方式跟基金會做事的。基金會一開始不了解都會用質疑的眼光看我說︰「以前配合的建築師講兩句話圖就畫好了,為什麼我要看這麼多?」我認為這樣狀況不一樣,藉由這樣的方式跟單位學習蠻多的,設計這個領域其實是很被動的,我們應該先把空間計畫搞清楚,後面犯錯的機率就會降低,我們不希望專業浪費在犯錯上,我比較傾向事前先去理解業主的需求,把空間計畫做完整後再來進行設計。這些訓練學校雖然都會教,但是在實務上操作時很多設計者就會忽略了,但其實這樣的過程是非常重要的。

 

【設計要點-基本空間類別及設計要點】

  1. 整體空間組織計畫半公共/半私密/私密;半戶外及戶外活動場所的可能性。但日照中心有些照護上的限制,所以必須是有範圍界定的戶外空間場所,且是視覺可以直接看到的地方,才能做到非室內之外的公共場所活動的可能性。

  2. 動線計畫:安全的散步迴路與特別目的性動線的考量。

  3. 多功能彈性使用計畫:從服務構想出發的空間想像/小組型態單元活動的空間角落安排、應用多功能活動空間做彈性使用與交流/留宿空間的提供與服務(小規模多機能)。

  4. 環境支援計畫:設施通用設計觀點與無障礙設施位置與適當數量/易於辨識的空間格局。若以馬桶舉例,換算樓地板面積與使用人數,技術規則規定約15-20人配置一個馬桶,但是日照中心的需求,我們在做空間輔導時會建議約5-8人就要配置一個馬桶。

  5. 空間場景計畫:提供生活與活動參與經營布置機會/社區參與體驗分享的提供/懷舊場所與家具元素適當提供與追求/誘導自主行為的空間。
    設計者應該決定什麼不做,比做甚麼還重要,我們應該提供他們經營與布置空間的機會,是有計畫的留白,因為我們提供了這樣的機會,他們有了更多生活與活動參與的機制產生。
    我們可以把這件事看成是我們想創造的生活場景是什麼?設計者提供的是什麼?即使只是空間角落的安排都是非常好的。

     

【主要空間內容】

1_社區式日間照顧中心

照顧服務員人力比:a失能型1/10、b失智型1/6、c混和型1/8

空間內容:多功能活動室、餐廳(半開放式非明火)廚房、無障礙盥洗設備、午休設施或寢室、必要時得為失智症老人設適當且獨立空間。

服務人數單位面積:6.6米平方/人、活動區域4米平方/人

2_小規模多機能

留宿寢室7米平方/人、1間2床

 

【空間與照顧模式】

每個照顧單元內最多可以對60位長者提供服務

照顧模式:

10-15人為一個單元,每30人須獨立區劃隔間或固定隔間。

 

--------

 

【日間照顧中心規劃設計案例分享】

////////////金門縣日間照顧中心////////////

金門日照位於大埔頭西半島的地方,我們提供了一個構想『是院是家』,希望提供一個屬於金門空間精神的特色建築、一座屬於島嶼在地生活的日照中心、一處屬於老人生活延續的另一個家。

 

【興建定位-營運者_經營想像+照顧模式】

拿到競圖之後,我們首要面臨的問題是沒有營運者,搞不清楚照顧模式,開會時建築師+業主聚在一起講不出所以然,對經營沒有想像,於是我們去想核心定位、是否可以作為社區關懷據點、長青學苑、社區綜合服務等,居家服務、復健服務、地區老人學習課程等機能是否納入?到最後整個空間已經不是一個日照中心,而是一個綜合大樓,這是因為當初當地很多議員和里長開會都在搶空間,於是最後被調整成一個屬於社區綜合性的大樓。

 

【需求分析-設計者_需求調查+設計準則】

只有《老人福利服務提供者資格要件及服務準則》中有明確告知社區型日照有哪規範,看完我還蠻開心的,因為內容不多,代表比較有彈性、設計好發揮,但也因為這樣造成常有多方解釋不同的問題,我們只知道硬體,對於空間的想像我們請教老盟的委員,一步步把軟體的部分透過會議得到更多更紮實的內容。當時我心裡打算沒有修改3-5次是過不了的,2013年4月1日拿到競圖,2014年4月1日基本設計才通過,花費了整整一年的時間。

 

【設計與規劃-設計者_設計執行】

建築師基本上都是從基地開始理解,我們發現這個基地的風個性非常強烈,恰巧這塊基地所在日照方向位置與基本自然條件有關聯,有個緩緩的斜坡,這個基地除了風之外其他都很棒。

我們選擇了違反一般配置的作法。基地通常廣場會放在路口轉角,但是風大時廣場就很難使用,所以我們把量體轉過來,透過建築較高處來遮擋風,讓冬天依舊可以在廣場上活動。

空間配置計畫:

非常典型L型量體的配置,在後面管理營運方面可以是同一個或者分開兩個,我們把量體提高,阻擋東北季風,開放西南巷的開放空間,讓西南風可以進來,讓季風獲得疏導,透過建築量體來圍塑空間,完全就是南北採光座向的房子。在西南向做了比較多開放的開口與深陽台設置,除了提供調節物理條件,也能提供活動功能。在一般福利機構不會做的是希望可以在不同層樓也能互相連接,於是我們做了立體街道串二樓日照生活區,同時也是一個景觀陽台,也是一個戶外活動空間。

 

後來我們配置做了非常多方案,最後定案的是我們提供一個可以獨立OT的場所,當初被定義為復健室,或者也可以轉型做社區咖啡店。

 

一樓主要是多元的活動空間提供給社區,日照空間的主要入口進入可以直接上樓,中間是行政管理核心,到哪裡都是最近的距離。

 

一樓半戶外空間比例非常高,也就是公設比非常高,公設比高的照護空間才能提供較好的服務品質,因為有比較多的彈性來做更多的安排,即使只是單純的散步也是很好的。

 

二樓照顧單元分為兩邊,日照空間行政單位在中間,當時營運單位未定,我們先假設是兩個營運單位進駐,我們規劃兩個單位可以藉由陽台來串連,空間的層次從私密/半私密/半公共/完全公共的層次,包含兩邊可以獨立使用的浴廁空間。關於消防避難逃生,我們採水平式的逃生,若發生事故,人員可以立刻到深陽台避難,也有提供安全梯。

 

三樓同時是個複合空間,作為樓下照護單元的多功能使用,以及有機會時單獨提供給社區的康樂之家,有適當的開放閱讀區及小型視聽室。

 

立面與材料的構想是用簡單的方式作為整體基地的呼應,希望透過垂直元素的造型,可以讓風稍微減弱,甚至在陽光強烈時產生更多陰影,開口面針對不同需求來做不同高度的設置,深陽台定義為重要的中介活動空間。

 

相關材料的表現:從金門常看到的元素轉換而來,主要以灰色系的材質(抿石子、金門花崗岩、磚石瓦、中空水泥板),窗框語彙的轉換也放進來。

 

非常令人震懾的是,這個案子所做的工作已經完全完整執行完畢,包含細部設計、執照、上網投標等。但在工程標後過兩天有些狀況就停止了。但是對我們的同仁而言,這種戲劇性的停止反而使這個案子用了另一種方式活下來,至少一直在我的簡報中出現激勵著我,這個案子不蓋好像也沒關係,反正已經是一個完整的方案,也是所有評委看過一致認同的案子。

 

////////////北投日間照顧中心////////////

基地位於台北市北投區,是由家樂福的辦公室改建,法規和消防基本上都會過,管道間等系統很明確,但是當時評估時忘記在法定使用執照上,一戶要有一個變更使用項目,其中一戶竟然包含了其他公司的空間,我們跟他們商量是否可以借我們一些空間做步行距離兩方向的檢討,我們拜訪了數次,他們卻用律師的力量要告我們。其他建築師無法理解為何我們要接這棘手的案子,但我們跟台北市社會局已經簽約,業主伊甸基金會是大案投標所以非常緊張,必須抓緊時間將場地確認下來,於是大家開會要趕快找其他替代場地。

 

北投區有個特色,大部分土地都是工業區,住宅區非常少,商業區的土地都是綜合使用的辦公大樓(例如洗腎中心旁邊是好樂迪KTV),完全找不到適當空間能做日照空間。後來感謝房東給了對方公司100萬請他們搬家,於是乎我們取得了所有的面積可以進行工程了。

 

【綠色環形步道】

綠色環形步道合併了綠色治療,重新定義成園藝治療的廊道,單元照顧的小家圍繞在綠色廊道集中在單側,有好的日照、好的視野、好的道路寬度。照顧管理的空間都有做基本的監控照護,將監控點規畫設計出來,站在點上都可以看到空間至少要有三面。伊甸基金會有做很多地區特色營造的經驗,也做過設置泡腳池等特別設施,全室無障礙環境等。

 

此案辦理變更使照併室內裝修到完工花費了14個月,以室裝案件而言是非常久的,因為這是處於法規變動的時間點,所以整體承辦人員都不曉得如何審圖,在消防審查時被要求要做灑水系統,面積雖然只有624平方公尺,但是設施審查是醫院的規格。

 

室內定位要用比較視覺的方法完成,包含散步走道、照顧空間有明確的區分,讓老人家較容易找到定位方向,看出去透過窗戶可以看到觀音山與夕陽風景。當初命名「喜樹園」是因為綠色天花板搭配木頭格柵,看起來像生機盎然的大樹,於是取了這個喜氣的名字。

 

////////////東基公益集團_台東信實大樓(老人日照中心)////////////

這是新建工程,我們蓋一棟老人與小孩玩樂的空間,利用最大的平面把照顧空間置入,都有深陽台的設置,一樓是失能的日照,二樓是失智的日照,空間上沒有差別,但在裝修上有明確的差異。這裡每間像小家式的都有獨立的廁所,設計上希望在有限的動線裡都可以使用半戶外的花園。

 

////////////花蓮光復日間照顧中心////////////

基地面積很小,日照在二、三樓,四樓是公共空間,上面改為中央廚房,要供應120人的餐食,屋頂是花園。

 

////////////台東鹿野日間照顧中心////////////

這是一個活動中心改建的日照空間,利用原本活動中心的大禮堂作為日照中心。去年12月升級成A級日照中心。

 

////////////台東金峰日間照顧中心////////////

這是衛生所改建的日照中心,裡面都是小格間的平面,我們用最高樓層作為日照中心,原來的廚房、廁所空間也有做空間的調整,天井為我們創造空間中不同方向的光。

 

////////////金門珠山日間照顧中心////////////

金門案子的延續,此案只有提供設計方案,但包含室內裝修的選色與家具都納入一起設計了,才不會後面監造做完就變調。

 

////////////北投奇岩長青樂活大樓////////////

這是一個綜合大樓,希望老人家在裡面生活都可以與原來的生活有延續與循環,根據法規計算,我們沒有任何機會做特殊的調整,於是我們用田園都市的理念,動線是循環式的動線,失智型日照比較豪華的作法是設置深陽台,可以有自己的單元,失智全日型單元的房型是多樣化的,包含四人房、三人房、雙人房等,日照空間預留比較多的陽台,給予類似陽光室的作法。

 

*其他案例分享

////////////丹綠會/櫪木縣_私立介護型護理之家////////////

展開"生趣盎然心生活"次世代護理之家

  1. 以家的觀念來進行設計

  2. 以展開新生活為目標

  3. 開放式的配置方式

  4. 無障礙的小村與愉快的小徑

  5. 用五感連結空間挑空

  6. 入住者繼續完成的建築

 

主要空間配置轉角有社區提供出來的廣場,作為平時停車或社區活動的彈性空間,圍塑空間的是開放式咖啡廳與社區教室,後面有木工坊與生活及住宿單元。這是一個機構,在這之中如何在實與虛的空間中找到適當的配置,這個空間有四個餐廳,公共設施比例40%以上。二樓有些挑空、公用空間,這是個兩層樓木構房子,入口採視覺管理,例如鞋櫃非全遮蔽可以直接看到鞋子,角落放置懷舊家具,客廳有吊床,挑空區座向與鐘的時間會產生連結,下午四五點時夕陽照射進來,就會看到時間,這對失智症的人很重要,透過很多方式提醒他現在時空的狀況。配餐的廚房就像家一樣,必要的混亂是要被接受的。中間有一個日式的房間,外圈牆壁都是書架、讀書區,餐廳有不同高度廚抬,還有適合小朋友高度的洗手台,供假日來訪的家人可以一起煮飯。整體布置都非常像家,盡可能地去機構化,還有提供按摩服務,廁所設置之細膩讓人感到不可思議(廁所沒有鏡子、自然採光)。可以付費的泡腳或者乾濕分離的浴室;轉角空間有文字書寫區;小角落有適當的家具,供照服員或家屬使用都可以;走廊燈具採間接照明;咖啡廳內有不同椅子讓個別喜好的老人家能得到歸屬感;木工坊可以做簡單的作品(招牌等);高架的花圃讓人站著就可以種花。

 

////////////醫療法人寶持會/大阪_池田老人服務住宅////////////

高級的老人住宅,收費一個月40萬日幣,提供四種平面,包含單人房、雙人房(可分為兩間房間或者一間照護房一間生活防)、三人房、四人房。避難走道與陽台,公共空間在低樓層,戶外空間品質也很不錯。

 

我認為建築師的社會功能就是蓋出更好的建築,希望透過專業能力把台灣帶往下一個世代,「家」就是一個歸屬、自在、生活的場所,透過建築想法與執行為大家做一點貢獻。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