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18/01/31|林亞玫 

如何讓公園變好玩? — 特公盟如何實踐兒童遊戲權

  • 講者 | 林亞玫

  • 時間 | 2018/01/31(三) 19:00~21:00

  • 地點 | APPLE UNION艾波學院 |臺中市西屯區惠中路二段59號1F

《春|病之機》

有人說,台灣生病了。

海邊放著一隻鞋、高山禿了頭、陡坡上有密如繁星的觀光民宿、農地上有工廠、城市或鄉村裡都有蚊子館、兒童的遊戲場裡長著如福壽螺般蔓延的罐頭遊具…這些乍看要不了命,實則可能逐步在大量累積後造成嚴重災害的空間病徵,正遍佈在我們賴以維生的島嶼。

2018年台灣再度進入選舉年,前瞻計劃也如火如荼的展開,此時,或許我們更應該停下來回顧一下周邊,到底都發生了些什麼事,然後記取歷史的教訓,不再重蹈覆轍。病了可以是個轉機也不一定!

 

------------------------

[如何讓公園變好玩? — 特公盟如何實踐兒童遊戲權]

全台遊戲場清一色長相都像「複製後貼上」。從北到南、從城市級大型公園到社區鄰里公園,長期積垢的根本問題,不僅是近年廣設低矮且無挑戰的罐頭遊具,還有資源最多的台北市竟讓 32 萬兒童只玩得到 30組鞦韆和 4 座沙坑,意指 1 萬個小孩排隊等擺盪、8 萬個小孩擠在一起玩沙。

「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成立是因為發覺目前兒童遊戲場未能有效提供孩子在身心發展中所需的體能鍛鍊、感覺刺激和情緒支持,因此從爭取改善遊具和遊戲場規劃開始。孩子在不同階段有不同遊戲需求,這是他們的遊戲權;所有孩子一樣都能站出來對自己的遊戲空間表達意見,這是兒童參與表意的權利,所以「兒童遊戲權」及「兒童參與表意」,就是特公盟從頭到尾的倡議核心,也於是特公盟不斷於網路和各地分享宣傳促進兒童發展及親子友善設施的相關議題,鼓勵自己的公園自己顧,協助大小公民們練習參與公設規劃。

孩子不能玩耍,靈魂就會死去。孩子的靈魂是成人的責任。

__________________【關於講者】__________________

[林亞玫]

林亞玫為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發起人,目前為全職媽媽。 

2015 年11月,站在台北市政府前面舉著自製標語陳情抗議,是當上媽媽後為了孩子的遊戲空間被剝奪而現身社會運動第一線。

二年內,實際參與 30 座以上的公園改造設計,在全台各地奔走做了 50 場以上宣講,獲得台北市允諾不再拆除磨石溜滑梯基本原則外,每個兒童遊戲場更新案預算提升 2 倍。一場場「自己的公園自己顧」草根動員,將這股使用者力量推動新北市、基隆、桃園等其他縣市遊戲場面貌改變。

筆記分享

2018/01/31-林亞玫-如何讓公園變好玩? — 特公盟如何實踐兒童遊戲權

講座筆記分享。

-----------------------------

 

特公盟-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是由一群在乎孩子遊戲空間的爸爸媽媽們共同組成。

 

從聽說別人家旁的公園遊樂場被置換成罐頭遊具,到拆除事件範圍漸漸擴大到自己家附近的公園,Zoe意識到改變的影響及她的孩子失去的遊戲空間。

 

2015年11月28日一群特公盟的爸爸媽媽們在寒風中到北市府陳情抗議「拒絕罐頭遊具」,孩子要自然、泥土、鞦韆、溜滑梯;每一次與公部門開會舉出國外遊樂場案例、參與兒童手作工作坊扮演Play Leader 角色——傾聽兒童意見、陪伴孩子遊戲,實際調查兒童遊戲需求並提出更具體的訴求,例如:使用木屑或沙坑等自然材質鋪面,來取代夏天常曬下高達50度高溫的橡膠地墊、請市府在公共空間也能提供學齡後6-12歲孩童的遊戲場,比學齡前更具有挑戰、符合身心發展,且更多元的遊戲空間。

 

【兒童身心發展與遊戲大有關係】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調查資料中,孩子每天應該有至少60分鐘的自由遊戲時間,玩得夠的小孩才能長成健康的大人。但台北市平均兒童遊戲時間是每天6分鐘,每到周末假日,孩子們在公園大排長龍只為了盪鞦韆,盪20次後就要換人。

現代兒童身心文明病:30%精神疾病、5-8.4%過動、47%近視、30%過胖,而當中發展遲緩的兒童數量逐年成長,孩子在職能治療室復健 練習鞦韆擺盪、攀爬練習抓握力、平衡練習等,但一週一次治療室是不夠的,其他時間陪伴者還是需要帶孩子去公園,在遊戲中主動練習,但台北市30萬個兒童只有30組鞦韆,數量明顯不足,少數攀爬,零星沙坑,孩子怎麼練習呢?

 

【需求無法滿足造成的問題】

過動兒需要大量的肢體活動,肢體發展不夠無法去大量刺激發展大腦,在求學路上容易受到挫折。孩子黃金發展期是0~6歲,但是6~12歲的孩子是反覆挑戰期,還在練習,但沒有適當遊樂場提供給這一批學齡後的孩子,不夠強度的反覆挑戰與刺激,也沒辦法練習到挑戰後的挫折給他的滋養,遊戲場很重要是要適時給孩子挑戰甚至是面對挫敗再次練習,這些試錯是他未來成長的力量。

原本能照顧所有孩童的公園遊戲場,卻變成陪伴者、爸媽全台、國外走透透找尋適合孩童的遊戲場,花錢在私人經營遊戲場找四米以上的攀爬、大溜滑梯、攀爬網、彈跳床。

台灣的公共空間遊戲場失能,這也是特公盟走上街頭的原因。

 

兒童遊戲場無遮陽、一套套沒有顧及身心發展的遊具、沒有自然鋪面、僅有152公分高的鞦韆、沙坑沒有遮陽沒有水沒有濾沙功能、洗不乾淨的清洗區……這種例子多不勝數。

 

【把小事做成大事】

我們自己掏腰包上課受訓,遊戲場安全法規,兒童身心發展課,再將知識轉換成易讀資訊,俗稱一點就通「懶人包」,遊戲場鋪面懶人包、沙坑懶人包、滑梯懶人包,例如告知大家遊戲場鋪面有很多選擇:木屑、沙地、小礫石……等,自然鬆填料鋪面可以帶給孩子五感,孩子的觀察、聆聽、嗅聞、嘗試、觸覺。一般塑膠地墊都只能黏在水泥底層(硬底層)上,不透水、滯留熱氣,公部門及廠商都用4.5cm的橡膠地墊,去反推遊戲場只能做120~150cm的遊具,卻不是想想孩子需要什麼來解決鋪面不足問題,我們的孩子遊戲需求往往就被犧牲!

 

【看見遊戲中的兒童】

孩子在遊戲中跳鑽、攀爬、溜滑、擺盪、旋轉、平衡,練習他的大肢體動作;在心理層抒發情緒、社交合作。例如盪鞦韆孩子練習到哪些?擺盪的動作,手指的抓握力、往前的力量練習到本體覺、運用腰部的力量,盪的越高,前庭刺激越多。台灣的鞦韆多為150公分(小一生腳卡地),但國外的鞦韆至少240公分起跳。

怎麼看出好滑梯的設計,有多元路徑可以上滑梯,溜滑梯有窄、有寬的滑道,可以運用全身的力量往下滑、和朋友牽手滑、故意側溜倒向下滑;創造不同上去的循環路徑、有輪胎、攀岩、樓梯等。

 

【攀爬給孩子的挑戰】

大約4~5歲的孩子就開始喜歡爬高、繩索類的攀爬,因為要用到手和腳全身的肌肉,且要非常的專注,更要動腦用什麼方式與路徑去完成挑戰。

遊戲場要分難易度,分齡分區設計,因為孩子會長大,童年並不是在4~5歲就停滯了,希望我們公園的遊戲場要能陪著孩子長大。

 

【遊戲療癒】

孩子除了在遊戲場練習翻滾、攀爬、滑溜、擺盪的大肢體,關係遊戲、治療遊戲、角色扮演等心理層面也會出現在遊戲中,小孩子通常會把在家裡或學校遇到的困難在遊戲中呈現,在遊戲中扮演心理內心的渴望,透過遊戲來治療自己,例如在家中有二寶,會在家家酒遊戲扮演小寶寶,或是沙坑裡一直挖挖挖,內心可能是希望獲得多點家人擁抱與關愛。

 

在特公盟的努力下,台北市的公園開始改變:增加了沙坑及寬滑道溜滑梯更可親子同樂的228公園、鐵道主題的華山公園、有木屑鋪面的天和公園、有多元路徑土丘玩樂的榮星公園等。

 

【打造在地特色遊戲場】

台中圳前仁愛公園 鄰近清泉崗場空軍基地,是有飛機在地主題的遊樂場,紐約有鬆散素材積木提供讓孩子自己做自己的遊戲場,基隆幼幼幼稚園提供真實世界裡的鍋碗瓢盆可讓孩子扮家家酒、東京昭和公園利用一個上下運送管子,促使孩子主動去撿地上果實來玩運送遊戲、資源再利用遊戲場自己可以塑型決定要做什麼遊戲,能夠強化孩子的自信與我能感、冒險遊戲場等。期許更多公園繼續改變,讓公園提供更好的遊戲品質及空間。

 

【一個好的遊戲場必須的團隊組合,缺一不可】

設計師X遊具廠商X懂兒童身心發展的人,遊戲場設計規劃是需要不同專業領域結合,以達到有層次、質感並符合使用者需求的,唯有透過這樣的模式,才有機會造就創造「融合當地文化」並結合「多元特色」的遊戲場域。

遊戲場設計中應嘗試突破制式的思維,從遊戲地景設計的觀念中,讓遊戲空間更具魅力、更符合兒童遊戲的多元面向。

 

---會後QA分享---

 

遊戲空間的設計者:如何真正了解孩子的遊戲需求,並結合學術研究上提出的專有名詞是具有挑戰的,也請Zoe分享在特公盟面對更多家長們的溝通經驗?

 

Zoe:在遊樂場真正蹲點看孩子的遊戲行為就能看見孩子的需求,不該用成人詢問的方式「你想要什麼?」「鞦韆?」「滑梯?」,設計者得去了解孩子們說的話語後面的原因、而在溝通上必須做更多準備及功課讓家長們放心讓孩子們專注地自己克服遊戲中的困難,家長們要學習放手,讓孩子在遊戲中挑戰並學習獨立;

CNS國家安全標準對遊具的限制雖然嚴格,看似會限制設計師發揮的空間,但現階段保有一定的規範對孩童的安全是一種保障,而未來遊戲場設計到成熟期,規範標準可以再拿出討論,該如何在孩子們的安全及遊戲的挑戰度間做出不同的把持,設計師在一定的安全上把關,而孩子也在挑戰不同程度的遊戲學習自己為安全負責,承擔相對的風險。

 

Zoe在遊戲場拍孩子們的遊戲權倡議紀錄時,一位孩子問她:「為什麼你要拍這影片?」Zoe:「我要把你們的聲音講給大人聽!」女孩說:「你不是說了很多次給大人聽嗎?」「什麽時候可以讓我們的遊戲場願望實現呢?」

Zoe說:「我也不知道耶!」小女孩說:「那就講一百次吧!」

 

是的,我們努力講一百次,我們和孩子的願望就會實現了!

 

這場在艾波是Zoe的第71場分享。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