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7|于立平
設計?創意?先搞懂環境! 或是環境紀錄-我們的島
-
講者 | 于立平
-
時間 | 2018/03/27(二) 19:00~21:00
-
地點 | APPLE UNION艾波學院 |臺中市西屯區惠中路二段59號1F
《春|病之機》
有人說,台灣生病了。
海邊放著一隻鞋、高山禿了頭、陡坡上有密如繁星的觀光民宿、農地上有工廠、城市或鄉村裡都有蚊子館、兒童的遊戲場裡長著如福壽螺般蔓延的罐頭遊具…這些乍看要不了命,實則可能逐步在大量累積後造成嚴重災害的空間病徵,正遍佈在我們賴以維生的島嶼。
2018年台灣再度進入選舉年,前瞻計劃也如火如荼的展開,此時,或許我們更應該停下來回顧一下周邊,到底都發生了些什麼事,然後記取歷史的教訓,不再重蹈覆轍。病了可以是個轉機也不一定!
------------------------
[設計?創意?先搞懂環境! 或是環境紀錄-我們的島]
台灣,美麗又脆弱,有獨特的生態,也有颱風、地震、水災、土石流、乾旱..等天然災害,根據世界銀行的災害風險評估,73.1%人口處於三種以上災害的威脅,島嶼資源有限,島民要生存,利用與開發是必然,但何為適度,何為過度?
從初始的生態之美,到災害及汙染,再到尋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二十年的影像紀錄,像一面照妖鏡,映照出台灣的環境史以及轉型之路。
__________________【關於講者】__________________
[于立平]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製作人
一個書寫與紀錄的人,對於台灣土地的關心,源自於原住民部落與海洋,從海洋環境研究所畢業之後,開始拍攝環境影片,長期紀錄海洋生態、動物、環境變遷等議題,試圖透過文字與影像,進行另一種環境教育,紀錄片與專題報導,曾獲得卓越新聞獎以及日本、韓國、美國、德國等國外環境影展的肯定。
筆記分享
2018/03/27 于立平-設計?創意?先搞懂環境! 或是環境紀錄-我們的島
「我們的島」是一個自1998年開播的環境生態節目,內容追尋著台灣的環境現象、風景、人情,不論是美的、醜的、只要是和環境有關的,節目紀錄著島上發生的事,透過媒體傳達給社會大眾。
台灣環境的現況 對生活的態度
台灣雖然地小,生態多樣性卻十分的高。有很多生物就在我們身邊,只要你用心觀察,牠可能住在這裡,也可能從千里之外,每年前來探訪我們。聆聽森之歌,從海岸到高山,從新生小苗到千年巨木,緣起於森林輪迴與自然界的幻化,面對台灣森林的興衰,歌詠造物的神奇。不僅是森林,就連水,對人們來說都是密不可分的關係;這塊土地上的人們作為糧食的水稻,栽種於水而生,依附著水而存。對我們來說,這是維繫生命之水。
海之美與愁
影片中,一隻母海龜,在一片滿是垃圾的沙灘上產卵,另一畫面是剛出生的小海龜從垃圾當中竄出。本是應該乾淨的沙灘,卻因為污染改變了牠們的生活環境。
生命從海洋開始,或許我們為了圖方便,利用了它、殘害了它,但我們也可以選擇和生物共存,對它的紀錄初衷是為了能夠改變這個環境,重新找回人與自然的連結。
另支影片就顯得更加深刻了:在小琉球的海龜,看似卡住了東西,潛水紀錄者上前拉扯才發現,原來是誤食了塑膠袋沒辦法完全排出體外,卡在肛門而掙扎的景象,令人不勝唏噓。而最令人感嘆、痛心的一幕,是在哥斯大黎加的研究影片,發現有疑是管蟲的異物卡在一只海龜的鼻腔中,研究人員拿出鉗子,試圖移除這個物體。過程中,海龜的表情十分痛苦,牠緊閉雙眼,不時扭動頭部,到後期甚至流了血出來。為了不傷害到牠,其他人按緊了牠的身體,而牠就像啜泣一般,一抽一抽的等著自己鼻腔中的異物取出。最後他們發現,這根本不是什麼管蟲,而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吸管。塑膠吸管在經過時間催化後硬化,死死的卡在了無辜的海洋生物體內,造成牠們呼吸痛苦。
不只是海龜,深海的鮟鱇魚、鯨豚體內誤食的塑膠袋、漁網,因為貝殼減少不得不用塑膠瓶蓋作為家的寄居蟹,或是因棲地水泥化,回大海的途中遭路殺的螃蟹,全球暖化、珊瑚產生異變,各種生物都受到危害;而人類也不是倖免的生物。「環境是和我們息息相關的,陽光、空氣、水、以及自土地生長的食物,無一不靠它們生存。而當環境改變的時候,人們必須靠沙包、塑膠布、消波塊等來免於受到大自然的侵害時,我們就像是變成了那隻寄居蟹、那隻海龜。」
當海洋家園受到人類的殘害及迫害,我們可以做什麼?最近幾年常聽到的,自備餐具、減少垃圾袋的使用、部分禁止塑膠吸管,這些減塑的政策以及宣導風氣,也算是一種開始。
河水不會忘記自己走過的路
台灣是個天災很多的島嶼,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口處於三種以上的災害威脅:處於地震帶,每年有4.3個颱風侵襲台灣,雖然降雨量豐沛,但因為山高水急,有時地質脆弱,造成許多水災、土石流,加上城市開發,都市地段透水性較差,遭逢颱風時,水災也偶爾發生。
在經歷了災害之後,大多數住戶會選擇原地重起,在原來被摧毀的地方重新建立自己的家園,甚至蓋更好的大樓,或是做民宿。但是過了幾年,天災又來,結果同樣一個地方,還是再次被毀壞。
八八風災的時候,我曾來到一個有許多三合院的老聚落,當地的溪潰堤,漂流木乘著溪水被沖到村莊裡面。我問了當地的老人家,這裡至少有百年歷史,這麼老舊的村莊,應該是個安全、適合人居住的空間才對。我再問了一個更老的老人家,才得知這個地方早期的名字就是一個新生地,在日據時期時曾經做過一次截彎取直,那個時候算是一個沙洲的新生地。看見村莊中的房子整個倒在河裡,覺得十分感慨。
災難一直在複製
1998年賀伯颱風時南投隆華國小被土石流淹沒,後來在原地重建,但是後來卻仍遭颱風帶來的災害摧毀,國小一再地重建,但是在17年內遭逢3次受災,最後還是另尋覓地重建。
2008年辛樂克颱風廬山綺麗溫泉飯店倒在河川之中,當年震驚了許多人,一個這麼大的飯店,怎麼就倒了呢?但往前回溯,1994年8月的道格颱風來襲時,當時僅有一層樓高的小飯店也曾有受災的跡象,旁邊的河道已經有侵蝕的蹤跡。我們築起堤防,飯店越蓋越多,預留的水道越來越小,再次的颱風也給人們帶來同樣的景象;在廬山溫泉區不只是河水沖刷,母安山上面也有地滑的狀況,兩個現象一起夾擊之下,超大豪雨造成飯店倒塌。
要走還是要繼續經營?為了生存,有些飯店後來空出一樓,作為河水暴漲的緩衝區,變成了一種妥協的方式,但能長久嗎?
錢災氾濫
九二一後,許多災區在原地重建,政府輔導社區發展,位於新社鄉的親水公園,在河道中蓋了景觀步道,但原來是河流的道路因為多了人為的建設,阻斷其動線,後來在敏督利颱風中遭摧殘。
大概約在同一時期,為了重建社區,並且帶來觀光人流,地方開始推出一鄉一特色,當時看到的是參考了日本的櫻花季,推出的「櫻花鄉」。但把原先的樹砍掉,種成櫻花後,颱風來襲後卻是呈現一片狼藉。
櫻花適合我們嗎?台灣的氣候適合種植櫻花嗎?有些櫻花甚至還未盛開便死去了,最後僅剩下一片草地;或許我們不該只是單純地模仿和學習、而是了解這個地方的環境、天氣、各種狀況,找尋合適的選擇,才能真正的展現一鄉一特色的風貌。「不要忘記我們最珍貴的資產,可能就是那些為了種植櫻花而砍掉的樹。」
十元的代價
早期政府的高山農業政策一開始種植果樹,後來轉手之後種高麗菜,甚至現在上山後發現變成了蔥,梨山上種植的東西越來越偏向淺根性,抓地力小的作物。這不只是危險的問題,農藥化肥的使用也可能影響大台中的用水。
華岡地區下方的翠巒部落,使用著來自上游的山泉水,後來居民出現身體不適的現象,調查後發現因為上面海拔2600公尺的華岡地區,堆積了許多農業廢棄物,加上位處高山,路途常因災害阻斷,是台灣最遙遠、最危險的垃圾清運路線。這個「高山垃圾瀑布」,滿是垃圾以及農藥罐。山上賣著一粒十元的蘋果,但是誰能想到十元的代價如此的大?
梨山與農民
約60年前,政府的政策引進榮民上山,大甲溪上游的梨山地區,將梨山開發成果樹園;而近年來水果價位下降,農民考量利潤,將果樹砍掉,改種高麗菜與茶園。每逢下雨,居民總是擔心,菜園下方掏空的地基,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滑下去。
「2004年敏督利颱風過境,帶來1500毫米以上的雨量,造成梨山地區三十年來最大的土石流災情,山坡地崩塌的土石全部沖進了大甲溪,德基水庫上流幾乎被土石淤滿。在輿論壓力之下,政府開始進行國土復育計畫:首先,高山農場逐年退耕還林,緊接著,林務局所管轄的林班地,也開始強制收回。」而當初被送來山上的榮民呢?果樹被砍倒,土地被強制徵收,政策錯誤,導致花更多的心力彌補,沒有其他地方可去的農民,眼裡滿是無奈。
抽水兩難
台灣西部因地勢低窪,地層下陷,每當颱風豪雨,往往就會被水淹沒其街道,歸咎原因,抽取過量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但是細究其成因,在超抽地下水的背後,還有一連串的問題:因水源污染,農民無乾淨的水可用,或者種植作物改變,需要更大量的水,甚至像集集攔河堰截取水源,輸送給離島工業區使用等原因,導致不得不選擇抽水使用。
地質脆弱
2016年台南永康區的維冠大樓倒塌,除了工程偷工減料,地質環境也是一大主因。分析永康區地質,早期是濕地,土質軟弱,而這次的地震一來,不但震出耐震問題,也震出土壤液化的危機。
311地震,讓東京灣周邊的千葉市成為液化災區,因土壤液化需要足夠高度的地下水位以及足夠強力的地震,於是當地為了減少災害,逐次抽取地下水,最後抽了三公尺左右。重建防災型下水道系統,灌水泥漿、格子狀工法,雖然做了許多措施,但都不是徹底解決這塊土地問題的方式,土壤液化是一個長期潛在的問題,需要居民與政府長期抗戰,共同減緩。
軟弱底層
這次的花蓮大地震,震央位於花蓮縣近海,這次地震錯動的米崙斷層,由七星潭上岸繞過美崙山到達統帥大飯店,斷層帶附近絕大部分房屋,在地震過後並沒有損傷,因此,地質學者推測,斷層錯動並不是四棟大樓倒塌的主要原因。倒榻相當嚴重的統帥大飯店,是典型的軟弱底層效應:一般的飯店或商用空間,一樓都會設置大廳,對應樓上樓層,一樓的開放空間挑高,並且少了許多隔間牆,造成結構脆弱,地震搖晃後,一樓直接坍方,其他樓層也跟著倒塌。
雲門翠堤大樓位處美崙溪堤內,在1945年曾經是堤外沙洲,底下是鬆軟泥沙層,地下水位高,地震來的時候,搖晃會有加劇現象。地理環境自然因素占了很大的狀況,人後天的補強總是無法徹底改變它的型態,透過影片,我們能看見一塊土地的前世今生,看見人們活動的痕跡造成的原因和結果,避免未來繼續重蹈覆轍。
價值觀和選擇,決定很多事情
「曾經去德國拍零耗能建築,詢問當地人他們對於房子最重視的是什麼?他們回答:房子的生命(能源)。我那時候想,這是多深奧的話啊!後來轉念想,對他們來說,這其實已經一種生活態度,是已經內化於心中的生活價值。」有些出現在政策底下的犧牲品,即是為了滿足一時而沒有認真考慮到環境,在這之後僅能治標不治本,長遠來看,是非常浪費資源的。
從前人們捕鯨,禁捕後,變成了賞鯨活動,對待同樣的生物,如今我們選擇了更和諧的方式;淡水河口的八里掩埋場,原先是人人都不願靠近的地帶,後來經規劃後,變成了假日的熱門景點;改變的不是環境或生物,而是人的想法。以不同的觀念重新審視,彷彿世界就不一樣了。
#于立平
#環境紀錄
#我們的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