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18/05/29|田中央建築師事務所-吳卓勳、王戰野 

記住身體 忘記時間,談櫻花陵園中的生命地景 

  • 講者 | 田中央建築師事務所-吳卓勳、王戰野 

  • 時間 | 2018/05/29(二) 19:00~21:00

  • 地點 | APPLE UNION艾波學院 |臺中市西屯區惠中路二段59號1F

《夏|死亡與生》

Daniel Libeskind 認為紀念死亡與紀念生命的事物並無本質上的區別,安藤忠雄也說「身後新世界其實不在天上,而是蘊藏在大地。」。死亡一直為華人社會的禁忌話題,不過既然死亡無法避免,則生死之間,或許更是一種轉渡與重生。

自古至今,東西都有建築師用空間探討了告別的意義與生命的存在。這一個季度,艾波面對生命的必然,邀請建築師們從自己的所思所見與作品中,分享自己如何與生命對話的方式,以及竭盡所能希望讓生者與逝者都能夠安頓心靈的精采案例。
 

------------------------

[記住身體 忘記時間,談櫻花陵園中的生命地景]

櫻花陵園有別於台灣其它山林裡高密度開發的墓區。在這裡可以環抱整個蘭陽平原,眺望宜蘭河、冬山河、蘭陽溪三河匯入太平洋,以及宜蘭精神地景:龜山島。周圍還抱著四季氣息變換顏色的蘭陽平原與層疊宜蘭群山。為了永續經營這個可以讓宜蘭人與祖先一同俯望家鄉的山頭,櫻花陵園從開發強度、量體尺度到材料工法皆以對環境的友善為首要考量。

低度開發以及放鬆有機地配置讓墓區保持舒緩距離,也創造人性化的休憩空間。因此開園至今,常有享受自然的人群來此登山、露營、路跑或騎單車。櫻花陵園讓人們平靜地體會自然萬物的更迭,學會微笑道別。對於大山大海,我們讓浪漫美好多過於現實計較,創造出與大地謙虛相容的空間,是生者對於逝者追思與想像的延伸。

__________________【關於講者】__________________

[吳卓勳]

高雄人,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

2013年正式進入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工作,第一個監造的工地獻給了這個以櫻花命名的陵園。現居蘭陽平原,仍持續在田中央透過建築實踐的過程,認識自己與這個世界。

[王戰野] 

高雄人,中原建築
東海建築碩士班
Wageningen Universit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Msc.

筆記分享

來自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的戰野和卓勳分享有關一個在山上的墓園,而在那裡可以看著宜蘭平原的故事。

 

宜蘭平原是一個夾在雪山山脈和中央山脈中間的小平原,因為在這裡可以清楚地感覺到四周的山環繞。很多研究都指出這種地理關係造成宜蘭人會特別以自己的家鄉為榮、特別有地域的認同感。

 

宜蘭因為國道五號開通,享有台北都會的便利,但又維持一定的自由與生活品質,宜蘭的生活一直都有這種有趣的兩面性。地理上的宜蘭其實跟太平洋的關係還更加緊密,東北季風造就海岸沙丘景觀,這也出現在原住民噶瑪蘭族的創世神話裡。

 

【田中央的建築作品】

從1995到2013年,我們在宜蘭所有的作品都在15分鐘車程以內。大概是對自己的專業能力不太有自信,如果不離基地這麼近,好像就難以照顧好似的。不過好樣也因為這樣,我們跟基地之間似乎建立了一種很強的關係。

 

田中央有一個比較特殊的設計方法(或習慣),我們好像看不太懂圖似的,非要做出很大的模型來study。幾乎所有發展到細部設計的案子,都會做到1/50的模型。老實說,我們自己也是透過這樣的設計方式,走到設計的空間裡、走到基地的環境裡。

 

【櫻花陵園】

──記得自己的身體;忘記習以為常的時間

身體是指訪客、是指來這裡參觀踏青的人;時間,是一個比較抽象的觀念,對墓園、或說對回歸到大地之母的時候,時間其實沒有太大的意義。而我們在櫻花陵園,正是要體會出這種相對的感覺。

 

櫻花陵園是一個位在海拔800公尺左右的山坡地。可以俯瞰整個宜蘭平原。其實以前因為整片山坡地都禁止開發的關係,整個宜蘭平原背景一直保有很珍貴、而自然的山景。最早田中央開始參與這個案的時候,當時整個山上都還沒有什麼開發,完全沒有正式的道路。當時已經知道必須要依據實際所需,分期開發,因財務關係,要看每一區賣得怎麼樣,才會繼續開發新的區塊。

 

開始參與的過程中,我們與高野景觀合作,漸漸討論出一種整體規劃的目的是

融入地景的、尊重大地的等高線,讓這些設施物象是自然地景中,很自然而然的凸起或是沒入的感覺。

 

櫻花陵園主園區:

很難想像在剛開始現堪的時候,大家是得從小路蜿蜒上山,現在已經有好走的大馬路。跨過入口橋、穿過一條溪谷,入口服務中心就在眼前,往上蜿蜒有很好幾區高野景觀設計的階梯式墓園。中間有一層一層的納骨廊,最上面可以建築的頂點有最後的渭水之丘。

 

【入口橋】

入口服務中心和入口橋,最早的設計想把兩個設施的線像等高線般拉在一起。這座橋是日本著名的結構SDG設計師:富田匡俊 參與設計的。原本希望是一個輕巧鋼結構橋,後來實際因鋼結構在雲霧繚繞的山坡上維護不容易,改成鋼筋混凝土的橋,但還是一個完美對稱的形式、充滿結構理性美學的橋。

 

【美學理念】

這座自然間的墓園,最重要的反而是地質的美感,今天人的痕跡,只是一種化石一般,被時間、雨水沖刷出來的遺跡。

這種具有時間的、會風化的、彷彿會消失的、屬於大地筋脈的美感,在我們好久的設計過程中,慢慢地摸索出來,變成我們在櫻花陵園這個案裡面不斷追求的美學。

 

這種美學上的追求,最後通通反應在構造上的發明。雙層模板:一層是模版的結構、一層是形成完成面質感的內模。凹凸的板塊…..先用3D模型檢討,再做出1:20的木板模型,確認弧形漸變的狀況。

 

【納骨廊】

原始的規劃是一個比較傳統的、類似納骨塔的單一建築物,後來改用地景式的納骨方式,與地形融合一體。

總希望走進我們每一個作品的朋友,都能夠記得自己的身體,和大地之間的親密,看向海天交界的線條;大地的線條…..

 

【渭水之丘】

在櫻花陵園的最高丘地,可以俯瞰整個宜蘭平原。這是一個既順應等高線、一個簡潔無邊緣的平台,往外凸出的有機橢圓形,連接自然地景、沈澱拜訪者的心靈。壯闊的山海平原從腳下連接到天邊。

在長遠的計畫裡,參訪者可以從入口服務中心延伸的「雪谷步道」順著溪谷上山,不用經過其他墓園就可以抵達。

讓大家看向大海,我們對生命、對家人、或是對故鄉的承諾,重疊於大山大海變成最永誌不忘的記憶。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