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16/01/22|何黛雯

八德中正堂歷史建築修復再生計畫

  • 講者 | 何黛雯

  • 時間 | 2016/01/22(五) 19:00~21:00

  • 地點 | APPLE UNION艾波學院 |臺中市西屯區惠中路二段59號1F

  • 電話 | 04-22529721

2016第一季建築小聚場
「從舊接新」-台灣當下舊建築再利用觀點及案例分享

策劃人:楊宏祥

「從舊接新」是艾波學院在105年建築小聚場的第一季主軸,主要是在探討與分享舊建築活化成為當代建築空間設計的內涵,邀請三位建築家在面對充滿歷史脈絡的老建築,如何在同時面對記憶情感與現代生活之間,公部門與社區民眾之間,賦予最適宜的空間計畫與活化內容,最後藉由分享各個案例之構成性和參與性的手法,以及從社會性、公共性出發產生新美學的可能性,甚至進一步成為一門值得討論並且反覆辯證的空間顯學。

----------------------------------------------------------------------------

【1月建築小聚場】

時間:01/22(五)19:00-21:00
講者:何黛雯建築師(何黛雯建築師事務所及ㄧ元創合設計主持人)
講題:八德中正堂歷史建築修復再生計畫
費用:現場收費$200
活動網址:http://www.accupass.com/go/au42

由何黛雯建築師與其夥伴林雅萍建築師所完成的桃園市「八德中正堂歷史建築」,在其修復及活化設計的過程中,她們著重在這座「文化資產」建築體中各種意義面向的廣泛思索,從過去這棟建築曾經為電影院功能所代表的眷村歷史視角之外,更在建築物修復的過程中,群聚民眾的參與,擾動社區的力量,並由設計者導引下而建構起當地居民對中正堂產生新的生活記憶。
建築師何黛雯與林雅萍,將這棟歷史建物看作老人家一般地照顧,讓原先眷村社區居民認為是負面的環境情形下,花費 6 年冗長的時間,並且掙扎於文化資產保存法令及當地政府之間的溝通協商,終於呈現如今中正堂的樣貌,透過這棟建築,也使得居民與土地重新產生連結。(本案入圍第二屆ADA新銳建築獎,同時於該年也獲得遠東建築獎:舊屋改造特別獎之佳作獎)

__________________【關於講者】__________________

何黛雯建築師
.一元創合設計顧問公司 負責人.何黛雯建築師事務所 主持建築師
.中原大學建築學系 教授文化資產保存再利用課程
.中原大學建築學系 畢業設計指導老師​

筆記分享

星期五聽了以八德中正堂入圍ADA新銳建築獎的何黛雯建築師的演講,何黛雯建築師提到自己喜歡分享,分享讓更多人了解文化資產,也提到文化資產如果沒有更多人的參與很難運行下去,所以艾波也要學習建築師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演講心得。

【文化資產到文化空間】

首先先聊聊什麼是文化資產?文化資產指具有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等價值,並經指定或登錄之資產。日本有文化遺產,台灣則稱作文化資產,兩者的差別是文化遺產帶著的是一種你和物的關係,或許是傳承,或許是情感的連結,那是超越“資產”兩個字帶著的金錢上的關聯,然而台灣的文資身份甚至代表可移轉被指定為文化資產的容積至別處使用。

整場講座聽下來會促使我們去思索,在台灣一個個被編列進檔案的文化資產,是不是能超越並不真的被鄰近居民理解其歷史價值的狀態、縣市長的政績、甚至是附近房地產升值的工具,在建築師的分享中能感受到’’人’’在我們理解文化資產時佔有了重要的地位,資產成為了’’空間’’與當地建立了情感連結的同時,在這些空間中我們可以去想像人在其中的流動,能不能有一天,這些文化資產不是’’被指定“,而是由當地民眾自發性的認同?接下來分享幾個案子和建築師的心路歷程。

【文化空間再生產】

文化空間再生產
場所感如何被營造
時間感如何被呈現
記憶感如何被打開
日常感如何被顯現

▌起—時代的集體記憶
1980年代建築師經歷了解嚴,現代主義,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特有的時代記憶。

▌承--任何決定都有風險 然而「最大的風險就是不冒險」
2006年在都發局認識了林雅萍,一出來就遇到了金融海嘯,當時的他們能做什麼?

▌轉—人的想法若不變,什麼樣的法規或設計規劃都沒有用,要怎麼把人帶入

■ 頭前溪生態規劃
還地於河,認識到如果市民的想法不變,身為建築師能做什麼?市民不關心的事,到底做不做?

■ 大灣北段生態都市設計規劃
商業區用作住宅是台灣的常態,為大灣北段規劃生態都市設計的準則(ex風廊怎麼跑),卻只是讓企業換取獎勵容積?生態都市設計的生態真的有被建立嗎?若市民並不覺得生態設計是重要的,那生態設計能怎麼被維持呢?上一代的高樓認知:上一代認為蓋高樓=發展進步?

■ 台北花博
以花為主體,展館少/場地小,經費少。舊建築的修復:懷舊的/傳統的/現代的多方面的考量。
博覽會的展覽建築作為盛裝文化意向的載體:傳統和現代如何並置。而創造好的公共空間,附近房地產會漲,但這是建築師希望的事嗎?

■ 大溪老街 (大量的研究作為基礎:歷史/房屋保存狀況/測繪紀錄)
調查研究是修復式設計重要的一環,需要大量的研究與學習,才能去理解認識建築原來的結構,也要實地的勘查與測繪才能進入下一步的設計。公部門無法用納稅人的錢修復私人文化資產,所以有文化資產身份,然而修復完後大概也多為租用,修復完後更多的問題是如何維持?作為什麼樣的空間使用? 修復期間邀請高中生製作微型街屋建物,實際了解對街屋改造的想像

■ 大溪國小日式宿舍
在校園中老師和孩子們都不知道的空間,修復的同時帶領小4孩子,結合龍貓動畫中的場景認識日式宿舍中的構造和空間

■ 台北第一高女古蹟 光復樓 (培力的概念)
原本建案的狀況是木頭窗關不緊/地基歪一邊,從校長到學生都不明白其歷史價值。修整完後建築師提出培力的概念,也就是一代一代的培育人才,將知識傳承下去,而有了像綠園寶藏跑關這樣的活動,由建築師開始交給北一女的同學們關於光復樓的故事,再一屆屆的傳給學妹們。

▌合--建築作為一種社會行動

■ 八德中正堂
前後修復六年,一開始作為鄰避(荒野垃圾動物屍體),主管機關也質疑其歷史價值
歷史上為軍事工程系統/貧困年代的大型文康集會空間 /戰後電影與戲劇
注重觀眾席到舞台的空間關係造成的場所記憶

公共領域的開啟(1-4月)放鞭炮把居民引來(找到以前對於這裡的記憶,並且共同討論保存活化的方向)
社會面向的開啟(98年5月-99年4月)將學校帶入,透過身體的經驗與這個空間有新的連結(匯聲繪影工作坊),邀請附近民眾直接進來體驗空間場域(星光電影院)
補充可逆 建築師對文化資產的態度
保留原有舞台和座席空間關係,作為電影院及里民大會的場所,另一部分轉化成閱覽區和書櫃區
歷史空間生產,深化公共性的文化工作

【修復式設計】

-修復和設計之間存在的矛盾
修舊無舊?舊建築要修復到什麼程度?

-傳統技藝的傳承
擁有傳統技術的工班缺乏( 泥作/彩繪),修復人才斷層,傳統技藝的匠師普遍在台灣得不到尊重,傳統技藝的傳承應該受到普遍人民的重視

-和人的關係
由上述的例子都可以一直看到建築師想把當地民眾帶進這些文化空間的用心。在一個空間中,一群人在做些什麼事才是重要的,房子本體意義在於提供場所感。Christopher Ryan:將公共空間變成一種場所,一個會和居住在此的市民產生聯繫的場所,一個人們不會僅是經過 ,而會「停下並介入」的場所:一個能夠提供豐富經驗和歸屬感的場所,是一個能帶來歡樂、沈思、共鳴,以及最重要的能夠令人對文化的豐富多樣,心生感激的地方。

【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

演講中不時有艾波的好朋友們提出即時的心得與想法,演講後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真心的希望各位也能一起來感受那種,和樂於分享的講者對談時感受到的生命力, 最後呢想跟大家分享的是,看見他人熱情時的欣喜。大家對於理想願意付出到什麼程度呢?小編看到的何黛雯建築師是一個對生活充滿熱情的人,那些辛苦的事建築師也只笑著說,對事物最單純的關心和熱情組成了眼前的這個人,聽完演講除了對舊建築再造的議題有了更多思索,更多的是想成為一個像何黛雯建築師一樣活生生的人。

台中體感溫度3度的現在,來一場暖心的演講如何?請大家多關注艾波的粉專跟下一波的演講喔!

***感謝重點筆記分享_成大建築三年級黃玟瑄同學***​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