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18/06/12|趙建銘建築師 

在微光靜透之後

DSCF3599.JPG
  • 講者 | 趙建銘建築師

  • 時間 | 2018/06/12(二) 19:00~21:00

  • 地點 | APPLE UNION艾波學院 |臺中市西屯區惠中路二段59號1F

《夏|死亡與生》

Daniel Libeskind 認為紀念死亡與紀念生命的事物並無本質上的區別,安藤忠雄也說「身後新世界其實不在天上,而是蘊藏在大地。」。死亡一直為華人社會的禁忌話題,不過既然死亡無法避免,則生死之間,或許更是一種轉渡與重生。

自古至今,東西都有建築師用空間探討了告別的意義與生命的存在。這一個季度,艾波面對生命的必然,邀請建築師們從自己的所思所見與作品中,分享自己如何與生命對話的方式,以及竭盡所能希望讓生者與逝者都能夠安頓心靈的精采案例。
 

------------------------

「其實死亡並不是人生的結束,反而是前往下一個旅程的開始,我的工作就像是引領他們前往下一個地點的看守者,在執行最後一道火葬程序的同時,對著亡者說:一路好走!」

-電影<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

生老病死,是人類生命中不可避免的輪迴過程,設計概念希望改變傳統的墓區「生人勿近」的陰森空間情境,藉由風、光、水自然元素的相互交織,創造「寂靜的追思空間」。

 

追思之路

東方傳統文化思想「慎終追遠」、「生死輪迴」為設計主軸,如子宮造型的橢圓建築,就如同「生死輪迴」逝去不是終結,而是重生至另一段旅程。
由停車場至主入口的「追思之路」,地面鋪刻的詩句是生者與死者再次思念相遇的序曲。
入口大廳「追思的牆」藉由集成合板以磚構造的構法編織而成,鑲崁各國文字「思念」單字,表達親人思念之情。
觀海平台則提供清明時節,家族追思祖先後,家庭成員可停留、互動、觀海的空間。
「淨身水牆」的觀海坡道,回顧了周遭靜謚的景觀及海景,同時藉由台灣傳統習俗「淨身」的禮儀,作為與逝去親人道別的空間。
園區將晉塔動線及紀念館人行參觀動線分離,亦將停車空間與主棟分離;讓徒步入館時都能藉由園區步道及景觀的洗禮沈澱俗世的心情。

地域性的構築

原有旗津聚落磚構造的引用,希望藉由現代構築技術呼應地域的氣候、光線、地形與環境脈絡,傳統閩南建築材料「尺二磚」,構築方式的外牆設計,形成-多孔隙滲透空間,可呼吸、通風解決公有靈骨塔無空調的問題及可觀海的風/光/水相互交織的「寂靜的追思空間」建築。
清水磚、空心磚在地材料的運用創造穿透性的光影,讓空間的輕與重、人造與自然、光與影產生對話。
無論富貴貧賤都可以---逝者安居及生者安定的人文建築
自然美景本來就是上天所賜,我們希望創造逝者安居及生者安定的臨海人文景觀建築,無論富貴貧賤皆可享用上天的恩賜。

__________________【關於講者】__________________

[趙建銘]

趙建銘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1993年畢業於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建築研究所(Columbia University in New York),曾任教於成功大學、高雄大學、正修科技大學、崑山科技大學、樹德科技大學各校建築系及室內設計系兼任講師。
作品履次獲得全國優良綠建築獎、國家卓越建設獎、園冶獎、建築金質獎…等約50項獎項。
近年來與企業合作,尋求空間創意與傳統產業升級的可能性,並於103年獲得第十一屆高屏南地區傑出經理獎。
我們將設計視為環境營造的過程、並透過此過程尋找新的空間價值,並擅於將地景轉化為設計元素,探索新的空間構築型式與可能性。我們更深信建築創作必須跟土地、生活做連結,空間才能讓人感動。

筆記分享

高雄的建築師趙建銘先生分享旗津生命紀念館在設計上的點點滴滴,同場加映事務所與聚合國際合作的N次貼裝置藝術、屏東大武星空廣場以及趙建築師在高雄所推行的社會住宅等案例分享,其幽默風趣的演講風格和深刻敏銳的社會觀察,使得整場演講毫無冷場、回味無窮。

 

  • 旗津 生命紀念館

  1. 該館其基地區位位於旗津、女性勞工運動公園和舊靈骨塔附近,坐落在旗津的沙灘旁邊,遠眺台灣海峽。

  2. 整體平面設計的靈感取自於「子宮」的意象:是生命的起源同也希望生命最後回歸於此。

  3. 旗津生命紀念館在設計的過程中,有三大發想:

    1. 想打造一個適合追思親人的空間

    2. 思考建築物可否和人一樣:冬天加外套、夏天脫衣服

    3. 跟海連結

  4. 生命館牆面建材運用及設計

    1. 雖然不敢講在地材料(最後採用比較便宜的越南尺二磚),但敢說採用在地構圖(旗津老街的元素小窗子的元素)

    2. 木頭沒有接在混泥土上

    3. 因為靠海而不能使用鐵製建材,取而代之的是不銹鋼材質的接合處

    4. 間距每120cm一個接頭

    5. 就算要掉落也只會往裡面掉

    6. 維護清潔:用吹葉機吹一吹就好

    7. 法律規定要有緊急出入口,生命館也有只是隱藏得很隱密而已(隱密到建築師自己都常找不到)

 

  1. 建造的過程自然充滿了挑戰,不論是觀念上(一般而言靈骨塔內不會讓陽光照射到)或是建築工法上(怕外牆百葉掉落)等面對質疑,所幸都能克服;前者透過說明會與當地居民直接溝通和回饋,面對後者則試做一面等比大小的demo牆排除業主的疑慮;設計圖也採用3D設計圖方便建造單位施工。

  2. 旗津生命紀念館側記

    1. 這是一座有溫度的靈骨塔,希望懷念故人是溫暖的而不是哀傷的;而很可能整個家族只有在這種時機才會聚在一起,所以紀念館特別設計了許多讓家族交流的空間(ex:頂樓可以觀海)、從館內離開回到停車場的路上,也設有許多巧思,沉澱生者的心情。

    2. 趙建築師自己的母親也是長眠於此,建築師自己在跟殯葬業者聊天的時候,得到正面的回饋,而當地居民也回饋他說以前晚上經過此地都會加速通過,現在有了生命紀念館,會覺得溫馨而不感到害怕。

    3. 在建築師眼中,所有的公共建築都是社會行動,生命紀念館也是:是一個能讓逝者安居及生者安定的人文場域,無論富貴貧賤都一樣,一定要讓人買得起才有意義。而紀念館的落成也能對當地有所提升(以日本加賀片山津溫泉街湯 為例)。

    4. 原先擔心的透光問題,其實民眾現在也不在意了,有景色的塔位反而全都銷售一空,第二期工程也即將開始動工,大家的觀念都在改變。

    5. 建築物蓋好了,後續如何管理和維護,特別是有許多意識形態會在此相互衝擊、影響,所以各宗教儀式在此盡量不會強碰,基本上都會各自的區域;又如風水方位的問題,紀念館也早就規劃了各種選擇滿足大家的需求。

 

  • 趙建銘事務所X聚合國際之N次貼裝置藝術

  1. 洪素珍老師旅外30年首次回到故鄉高雄舉辦個展,趙建築師和其事務所也參與了這次的展出:需要找一家公司,運用其特點來呼應這次個展

  2. 洪老師主題是述說異鄉人的情愫,而合國際生產的N次貼,能和家的意象連結、呼應。

  3. N次貼是一種非直線敘述的方式,是一個不斷重組的概念

  4. 完成的裝置藝術類似一個山洞,懸浮在空中的山洞,象徵一個虛虛實實的家(山洞是最原始的家)

  5. 志工立大功

 

  • 屏東大武星空廣場

  1. 初衷

    1. 蓋一座可辨識的廣場:大武山是一個可以被辨識的角色

    2. 新的都市生活想像及生活場景,地上有屏東的相對地理教育

  2. 設計/工法

    1. 屏東星空地景(種種星座於晚上呈現,很漂亮)

    2. 座椅以屏東各站的站名呈現
      (初衷是不想讓流浪漢去那邊躺,但這件事情不一定是對的,舉西雅圖公共圖書館為例)

    3. 因為技術的進步,使這次的建案變得比較容易執行

      • (二次構建的誤差不能超過3MM)

  • 阿罵快閃廚房=>用食物搭起兩代的橋樑

  • 關於建築工作的兩三事

  1. 建築是團隊的工作,因此每一次個案分享,建築師會將所有參與過的合作夥伴全部都要列出來。

  2. 建築是一個改革工作,但不是革命:一點一滴去挑戰一個現況,但做這件情之前要先評估後作力會有多重,旗津生命紀念館透光與否就是一個例子。但整體來說建築師還是要尊重人家啦,各地有當地的風土民情不可不知。

  3. 預算合理分配:很清楚知道什麼才是重點

  4. 要控制和節省預算,以旗津生命紀念館為例,裡面有一面思念的牆,造價很低,因為這面牆幾乎沒有廢料,這是建築師可以做到的。講故事不會增加造價,建築就應該多講故事。

  5. 建築計畫:源自於細密的觀察,想要了解、突破某些問題。

  6. 所有的建案都一定要有維護計畫,不然辛苦蓋好的空間,後續很容易在短時間內走鐘。

bottom of page